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精准回应了青年教师群体的核心关切。
正如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所强调的,“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青年教师是建强高等教育龙头的生力军”,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2035年教育强国目标。
近年来,在“非升即走”引发的内卷压力下,一众高校和高校青年教师兴起了重新审视高校教师这一传统“铁饭碗”的思潮。
其中,不少高校不拘一格,让学术体系走向开放和多元化。有青年学者在跨学科研究、产学研融合中突破边界,成为学术创新的先锋。有“青椒”深耕教学主业,用数字化工具、互动式设计让课堂焕发新生。而向着象牙塔前赴后继的博士生群体中,有人远赴西部高校,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平衡工作与生活,将学术理想扎根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而呼应上述趋势,《指导意见》要求在人才引育使用环节打破传统壁垒,为青年教师提供多元职业入口与成长路径。
引才方面,文件提出明确人才配置方向、重点、类型,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聘用机制,激励引导青年人才安心工作、静心科研。文件特别提到,实施预聘长聘制的高校,要以培养和留用人才为出发点,科学设置预聘期;在引进具有行业企业丰富实践经验的“特殊高技能青年人才”时,可适当放宽年龄、学历要求。这一举措打破“唯学历”“唯头衔”的单一标准,让不同背景的青年人才都能找到适配岗位。
育才方面,文件强调“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推动高校、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团队赋能工程”“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并为青年教师配备职业发展导师,在项目申报、学术任职等方面给予倾斜。
正如教育部解读所提及的,这种“精准引才+专业育才”的组合拳,让青年教师既能“安心工作”,又能“静心科研”,在适配的赛道上实现职业价值,避免陷入“盲目跨界内卷”的困境。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在解读中强调,这一改革旨在“发挥考核评价的牵引、导向和激励作用”,让青年教师不必再为“量化指标”疲于奔命,无论是深耕教学、专注科研还是投身社会服务,都能获得认可与回报。
这正是对重建价值坐标思潮的直接回应,让象牙塔内的职业选择,回归“教书育人”与“知识创新”的本质。
傅元峰坦言,自己没有主动申请过任何奖项。他“固执”地认为,一切思想和研究,都不该是“竞技类”的东西,而一个学者不应该端着饭碗行乞。
她很感谢哲学,照亮自己曾经忽明忽暗的人生。
光环也好,噪声也罢,郭敬还是想轻轻拂去。“把事情做了,就好了。”
在忙碌、焦虑与不确定中,“青椒”们的选择映照出同一代青年的处境——他们被推着前行,但仍想留住属于自己的生活。
从内陆到西部,城市退成山影,也露出了一个更开阔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