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山西,起风了

山西,起风了

本刊记者 何子维 发自山西太原 | 2024-03-05 | 南风窗

山西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在保持中创新,在沉稳中激进,如黄河,有潜流,有湍急,向前奔,终宽阔。

1.jpg

2023年9月7日,山西临汾,游客在黄河壶口瀑布游览观瀑(图\视觉中国)


中国的发展格局已经变了。

过去提起中西部,那是观念落后、市场化不足、现代治理发育迟缓、机会缺乏的代名词,但在今天,市场与机会快速向内陆腹地渗透,科技发展逐渐拉平地理条件差距,许多中西部地区开始崛起。于是人们发现,观念、现代治理等要素共同构成的营商环境,成为了中西部发展十分重要的时代素质。一些地区猛然醒觉,发现差距已经开始拉大,对招商引资心态变得急迫。

山西就是那急迫的一员。

这种急迫,是逼出来的。

而它所急切指向的,却不是往昔的野蛮致富之法。它必须接受更大的学问,掌握更准的节奏。


奔跑者

9月,初秋的山西万里无云,蓝天下,我在山西见到了一位干部,山西投资促进局产业促进部的相关负责人。

一见面,她就对我说:你是从南方来的媒体,你们结识的企业不少、了解的讯息很多,如果有南方的企业看到了南风窗的文章,有产业转移或对外投资意向者,希望你能告诉我,我们是非常感谢的。

她的语气高亢,热情但不莽撞。尽管此行我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山西招商引资的情况,但作为采访记者的我,却被她的行动、积极与可靠感染,并被她迅速拉成了她的某种“下线”。

这位干部“见缝插针”的做事风格,是整个山西在招商引资上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山西在求变求新中承受的压力,也反映出山西干部在求变求新中的上心与用心,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

奔跑,再提速,成为我在山西采访过程中听得最多的词。这让人猜测,这种认知、思维和行动,是当下山西的新模式。在我前往山西投资促进局的同一时间里,这个局里的一行人正奔赴香港。他们一路南下,只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外溢的机遇,培育打造山西现代医药产业链。

哪怕在疫情期间,山西也丝毫没有懈怠,反倒是迎难而上启动了第八轮“百日招商竞赛”活动,展开新一轮招商攻势。

几位山西招商引资干部告诉我,尽管受疫情所限,但他们只要有机会能去现场,就急急赶到现场,实在不能去,就线上组织。遇到有项目提到某些条件不适合或不满足,甚至流露出某种情绪,他们都会立即研究,拿出新的条件、方案和机制,主动联系企业,不断试探。

这种劲头一直持续到现在,用太原市促进外来投资局局长许涛的话来说,就是“白天干不完晚上干,工作日干不完周末干”。

不沿边、不沿江、不靠海,地理条件就这样摆在那里,已经足以制约山西的发展了。但山西人不服输不认怂,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一批人甘作扫地僧,融入新发展格局,就能带来全新机遇。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即便是在疫情期间的2022年,山西也实现累计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50个、协议投资4350亿元,连续4年保持了每天签约一个“亿元以上项目”的速度。

一个个项目,一笔笔资金,促成这些结果的背后是山西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用山西干部间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你发财,我发展”。


蹚新路

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这是被中国改革开放证明了的事实,现在已经变成了人们的一种常识。

过去无数有关营商环境的报告中,山西的排名都不尽如人意。改善营商环境,也自然成了近年来山西上下的一种追求。

作为山西深化转型综改的主战场、主引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以下简称综改示范区)成立于2017年2月,担负着为山西转型综改先行先试、探路领跑的重大任务。

马健旺是综改示范区投资促进中心主任,他向南风窗介绍,综改示范区对标先进地区产业发展模式,结合山西省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链,确定“2+1”主导产业并做好产业配套政策支持。其中,包括支持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发展等方面,对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启用“一事一议”政策支持。

综改示范区今年实行“招落一体”改革,畅通项目落地堵点,变交接棒为齐步走,大大缩短项目的落地时间,时限由238天压缩至最短58天。比如,在今年引进的总投资560亿元的晶科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就被综改示范区宣传信息中心主任段晓明自豪地称为“一次成功实战”。

按照“招落一体”工作机制,综改示范区在晶科项目招商环节就开始启动并逐步扫清项目落地的各项障碍,紧锣密鼓开展临水、临电、土方回填、管线迁改、土地征拆、污水处理厂建设等生产要素保障的前期工作,全力压缩了项目落地的周期。

欠发达地区,要想取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而传统的招商引资“三板斧”,砸钱、给地、拼政策,大家都屡试不爽,但时间久了,也没了多少吸引力。

山西,怎么办?这是一直有人在问的问题。如果说以问题为导向,很长一段时间,只是有的人在设问,有的人在疑问,有的人在逼问,但听不到看不见他们的导向在哪里,甚至连问题的具体内容也不清楚。

不同的是,南风窗本次在山西调研时,这个问题有了更具象的表现。

有不少地方政府干部、民营企业主告诉南风窗:我们缺人,也缺钱。

有的县域说,自己体量小,但实在做事,对长远的发展已有规划,只是苦于财政的兜里空荡荡,项目的继续推进只能陷入被动等待,更别提那些科技型产业,仅靠自身资本实力,难以维系长远发展。

相比之下,企业的感受可能更直接。有企业经营者说,企业要生存发展,必然要招工,事实是,好不容易招来的工人,一看开出的工资,就跑掉了。

这份苦闷,憋在山西人心里,久久不去。而一次次人口统计,更像一根针扎在山西的肌肤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山西全省常住人口为3491.56万人,比六普的3571.21万人减少了近80万人。

方方面面都是紧巴巴的,这样的说法,余音袅袅。


2.jpg

古建筑与现代都市并存的太原美景


破诅咒

山西缺的是钱吗?

钱能解决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放眼全国,在产业的资本逻辑之下,通过机制创新撬动资本杠杆,进一步激发园区、企业等经济体的生态活力,早已有不少样本可以对标描摹。

事实上,山西也在积极探索,正朝着“三二一”的产业格局迈进。

统计公报显示,山西去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5642.59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2%、54.0%、40.8%。

从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来看,山西的积极变化不容置疑,但山西以煤炭为基础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以致在大众眼里,山西仍然是被煤炭包裹,迷失在了黑色之中。用经济学的话来说,是资源诅咒了山西。在“富足的矛盾”(Paradox of Plenty)中,山西曲折运行,荡过了悠悠数十载。

本来,有退路,有家底,是其他地区羡慕的优势,现在却成了山西的劣势。在短缺市场和能源价格波动中,一个地区就容易困在价格的周期里,当主要资源价格上涨较快时,山西的经济增长也快;反之,价格低迷,经济则减速。

打破周期律,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强链”,是眼下资源型城市的共同选择。

比如,同样以煤著称,甚至别称煤城的鹤岗,并没有被常年霸占新闻头条的流量冲昏头脑、押宝网红直播等“捷径”,相反,鹤岗选择遵循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思路,围绕其石墨这一主要资源做文章,通过升级产业链打破诅咒。

山西亦不例外。

从山西的经验中不难看出, 产业链招商就是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太原市尖草坪区、中北高新区与太钢集团,联合举办特钢和特种金属新材料产业链招商大会,推出招商政策“黄金十条”,吸引了29家链上企业参与,签约项目投资金额达17.5亿元。

不仅如此,山西近来还学习了深圳、合肥、西安等地的成功案例。山西发现,即使在招商引资屡屡成功的地区,有的项目能不能做起来,看上去也带有“赌”的成分。换言之,越是敢于试错的地区,越是活跃,越是容错空间大的地区,越是容易成功,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管控风险的能力。

如今,山西的招商引资工作,已经告别单打独斗,既有政府与市场的各司其职,又在多模式中复合、彼此嵌入,必将使产业升级向专业化、现代化迭代。


缓流总比急流宽

顶层设计好不好,一般说来要经历两个检验,一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二是经得起执行者的检验。

在执行这个层面,有两个部分,一是各级政府部门,一是各个经营实体。各级政府部门和各个经营实体,在时间这个酵素的作用下,如果能够同向而行,其效果不可限量。

扫描山西当下,我们发现有一股力量正在三晋大地上悄然发动:山西籍企业家的反哺效应。

比如李彦宏,这个当今中国家喻户晓的企业—百度的掌舵者,1968年出生在山西阳泉。多年后,李彦宏将百度的智能云计算与自动驾驶两项产业落户在了阳泉。

有意思的是,百度和阳泉企地合作协议的开始时间,是2019年。

在这一年之前,阳泉市开发区的主要指标,在山西全省69个工业类开发区中,仅居中上水平。而在全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之后,阳泉开发区的主要指标在全省大幅前移,跃居前五。

以李彦宏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身上的企业家精神好似冬日正午火热的阳光,饮水思源,反哺社会,一下子撞开了家乡发展的难题大门,是激活中国经济的新力量。

然而,山西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一个李彦宏。还是那个问题:怎么办?

2023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在太原召开,轮值主席俞敏洪为山西支招,提出山西应当组织企业家“走出去、学回来”。

俞敏洪以自己的家乡—在疫情期间的 2022 年,创造了4754.2 亿GDP的小小县级市—江苏江阴为例,他回忆20年前,江阴当地领导曾找到他,提出让新东方为当地企业家进行英语培训,因为江阴很多企业都在做外贸生意。

而俞敏洪了解到,江阴每年都要开表彰大会,用几千万去奖励企业。俞敏洪则建议江阴取消这个奖励,用这笔钱组织企业家出国学习。

江阴市采纳了俞敏洪的建议,组织企业家们到美国斯坦福、哈佛去学习。表面上,企业家们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奖金变成了培训经费,但效果却远远出乎大家的意料,无数企业家凝聚出让全国艳羡的“江阴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在亚布力论坛上,俞敏洪还讲了一件事。

他直言:我跟一些山西企业家打过交道,当然不是李彦宏这样见过世面的企业家,我发现他们还陷在非常传统的思路里,比如跟政府关系好不好、能不能多捞点资源、企业内部管理的时候能不能都用自己的小兄弟等。

和俞敏洪这种推心置腹的关切相同的是,有山西企业家向南风窗表示,在过去,他们做生意,需要与政府打点关系,比如等待审批或牌照,复杂的政商关系无形中拔高了成本。而现在,山西的市场化氛围日渐浓厚,国企民企合作共生,他们的生意渐渐享受了如虎添翼般的畅快。

中国经过数十年的市场化进程,一个不争的常识是,任何一个产业、一家企业,如果是靠与政府的特权契约来获取利润,将是非常危险的。

在这一点上,曾经以晋商这个招牌纵横天下的山西,或许比其他地区更加体会深切。当年晋商之所以兴旺,其实是获得了两个特权,一是行业准入资质,二是京饷及协饷的汇兑权。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若要做一个永续的事业,养一方开放的活水,不能再次回到 “亲而不清”的政商关系之中。

相比走出去、学回来,山西更要立足自身、立足当下,在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方面,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扩大有效供给能力,从而培育质量更高、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

当然,眼见其他内陆地区起飞的那份心急,是我们这次调研山西的另一个重大感受。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山西吕梁考察时题写的两句诗:世事恰如黄河水,缓流总比急流宽。

厉以宁先生道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法。为了出成绩,大拆大建地砸钱,贪大求洋地内卷,是急,也是低效、浪费的前兆以及不可承受的代价。改革当缓,徐徐图之,当用“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精耕细作营商土壤。只有市场活跃了,企业家精神释放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肌肉健硕了,才能更健康,更具爆发力。

黄河不回头,奔腾之势,或者静水深流,其实都带着一股精气神,如正在向前的山西。古老的土地上,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