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二十大报告对于乡村振兴的论述,内容全面、言简意赅,既论述了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又全面部署了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紧落实的各项主要任务,为各行各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作出贡献,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基本遵循。
一、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责无旁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就再次阐明了总书记曾指出过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深刻道理和内在逻辑。只有真正领会明白了这个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道理,才能把乡村振兴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023年10月30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金融业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
在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也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指明了具体任务要“化对信贷业务以县域为主的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精准支持,完善大中型银行“三农”金融服务专业化工作机制,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要“创新支持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重点领域信贷服务模式。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党和国家这些明确的政策要求,决定了金融行业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绝不能缺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任务。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二、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既有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如大行下沉不够、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能力不足等,也有乡村需求不振的问题,如产业起不来、不够兴旺等。我结合在担任省驻岢岚县大队长期间的调研走访,将问题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机构网点下沉不够
在金融服务过程中,因农村地域广阔、农户居住分散,金融机构下沉机构网点较少。以岢岚县银行业为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农行、建行、邮储在岢岚布局,且大部分均只设县级支行1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在岢岚县支行1家。仅当地组建的岢岚农村商业银行,在岢岚县设置17家支行,大部分在岢岚县3镇7乡政府驻地设支行网点,岢岚县87个行政村未设支行级银行机构。全国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均未在岢岚设置机构。各类金融机构下沉到乡村少,乡村的金融服务能力整体偏弱。
(二)金融机构服务不足
金融机构网点和人员有限,信贷政策传达面不足,导致长期以来存在金融机构被动接受群众找上门、部分涉农主体不知晓信贷政策和流程等问题,大大增加了借贷成本,使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
(三)缺少合格融资主体
大部分乡镇产业空心化,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缺少乡村振兴主导产业,部分涉农企业的工作任务以手工作坊、个人承发包、帮工互助等形式开展,缺乏适合金融机构支持的生产经营主体。
(四)涉农企业信息不透明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户产业信息分散、信用信息不全,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税收、保险、乡村建设项目等涉农产业数据整合度较低。
(五)农业主体金融承载能力弱
有的涉农企业治理结构简单、公司治理水平较低,企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相关报表数据,不能按照金融机构现行授信标准提供生产经营数据,在金融机构现行风险控制模型下信誉度不高。
(六)农民承担风险能力差
现行政策体系下,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融资渠道不畅,农民大型农机具、温室大棚、生物活体流通能力差、变现能力差,农民可供抵押融资物少,承受风险能力差。
三、提升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效能的对策建议
结合30多年来的金融工作经历和分管乡村振兴工作后,担任驻县大队长以来的一些思考,我对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以下七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践行“国之大者”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持续加大农业农村金融资源投入,做好农业农村产业帮扶,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水平,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深刻认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性。通过“政府主导、部门牵头、金融机构参与”的方式,在资源倾斜、政策联动、信息共享等方面打出组合拳,通过召开“政企银担”对接会等形式,主动送金融资源到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全面优化信贷流程,提高融资效率,节约融资成本。实践证明,这一方式是有效的。山西银行去年8月份组织举办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岢岚经济发展”政企银担对接会暨签约仪式,有13家企业代表参会,现场达成融资意向3.9亿元,预计总计可达成融资6亿元左右。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当地乡村振兴工作发展实际,优化涉农贷款结构性指标,进一步明确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强化乡村振兴考核管理,发挥部门与支行合力,深耕县域乡村,不断激发“责任和担当在乡村”的使命感,强化“差距和潜力在乡村”的紧迫感,树牢“锻炼和考验在乡村”的责任感,系统性兴修“金融水利工程”,以金融之水精准滴灌到三晋大地乡村振兴的需求中。
(二)从专注“守城”,到服务“下乡”
只有离农村更近、与农民更亲,才能让金融服务下沉到田间地头、走进农民心头。金融机构要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推动网点和人员躬身入局,秉持裕农为民的拳拳初心,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党建结对共建”的桥梁作用,推动党建与金融业务“双融合”“双提升”。金融机构党支部利用节假日,主动联合村级党支部开展金融知识宣讲、志愿服务,守护群众“钱袋子”,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爱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选派“金融志愿者”定期到村宣讲支农惠农政策、推介创业致富项目、开展小额信贷帮扶,促进特色产业“做起来”、金融服务“跟上来”、农户增收“富起来”。坚持利用节假日深入乡村,开展“普惠金融助小微”“金融服务进乡村”等宣传服务活动,为群众上门办卡、为病、残、障、老年客户等特殊人群开辟“绿色通道”,积极主动上门解决客户银行卡挂失、密码重置等业务难题,让特殊客户同步享受优质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金融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打破“信息壁垒”, 建立“信用体系”
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是必选项。长期以来,农民不缺信用,缺的是信用发现机制和工具。金融机构要主动作为,与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共同发力,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打破涉农企业信息孤岛,打破农民信用“信息壁垒”,将农民朴素的信用状况表达出来。联合多部门,整合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税收、保险、乡村建设项目等涉农产业数据,探索农户智能画像,建立农户客户全方位、多维度信息库,进一步探索乡村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四)强化“产品创新”,提升“承载能力”
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商标权质押融资,并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融资,积极拓展大型农机具、温室大棚、生物活体抵押贷款。
支持推动重点保险机构建立“农险创新实验室”,推广“保险护村”模式,开展“保险+信贷”“保险+期货”等模式创新。引导保险机构将数字科技应用到风险监测和精准快速理赔之中,进一步提高涉农产业主体金融承载能力。
(五)依托“科技赋能”,打通“数据孤岛”
与曾经“靠天吃饭”不同,现代农业已逐渐走上智能化、数字化的经营模式,金融机构也要通过打造“普惠金融+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新模式,依托数字化手段,为县域农民朋友提供综合的服务方案,以重点产品推广触达个体工商户、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户,提升农户获得授信的成功率。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与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合作,组建联合工作组开展上门调查,深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现场调查采集农户在基本情况、生产经营、行为评价等方面信息,快速摸清推荐农民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等信息,为农民提供担保,解决农民增信措施不足的问题。探索线上为农户进行自动准入评价和额度测算,调查整合信息经跨层级、多维度审核后,线上生成农民授信额度,极大缓解农户增信数据不够、信用体系建设不全等痛点问题。
(六)发挥“传统优势”, 助建“和美乡村”
金融机构要发挥“传统优势”,聚焦当地农业农村重点领域,结合当地政策,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组织功能,加大对“三农”、县域和乡村振兴领域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当地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全面梳理当地农业产业链重点企业,形成企业库。组织金融机构围绕产业链“链主”企业绘制产业链图谱,开展定制化、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指导金融机构打造“金融助力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新基地”,用创新金融服务谱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七)创新工作模式,持续提升质效
乡村振兴是大课题,也是全新的课题,要提升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质效,必须在创新工作模式上持续着力。要将金融业务服务乡村发展与金融党建融入乡村治理相结合,从促进乡村治理的高度把握金融业务,提升金融业务的精准性和安全性。要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与金融巩固脱贫攻坚相结合,保证脱贫地区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充足供应,市场化帮扶项目紧紧跟上。要将金融服务农村本地产业与服务农民增收相结合,既扶持本地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也扶持农民工、新市民就业增收和返乡创业。要将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相结合,借助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的契机,发起银行与地处县域的村镇银行协同发力,把更多资金从城市投向农村,促进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
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向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