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发掘新质生产力特质,建设拥抱蔚蓝的海洋创新之都 ——专访广州航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占毅

发掘新质生产力特质,建设拥抱蔚蓝的海洋创新之都 ——专访广州航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占毅

南风窗传媒智库 | 2024-04-30 | 南风窗

作为广州南大门和珠江入海口位置的南沙在未来必须进一步发展、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先发展海洋特色产业集群和园区,才能不断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海洋经济竞争力。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蔚蓝深海埋藏无限可能与丰饶资源。

早在1405年,郑和船队自福建太平港千帆竞发,七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是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真正的文化之旅、经贸之旅、友谊之旅、和平之旅。

自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升腾而起的广州港,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广州乃至南中国拥抱蔚蓝世界的前哨窗口。伶仃洋畔、珠江入海,南沙在发展海洋文化、打造以海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机遇与优势。在面向新时代海洋文明的21世纪,广州、南沙可以如何围绕科技强海、产业兴海、文化亲海、开放话海,推动海洋科技产业创新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南风窗传媒智库与广州航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占毅对话,探寻广州及南沙创建海洋之都的新可能。

 

 南风窗:作为大湾区重要枢纽的南沙具有哪些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可以如何更好发挥这些优势以实现广州和南沙区域高质量发展?

 占毅:2024年全国两会的召开让新质生产力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一大热点。提到新质生产力,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性集中体现在六大方面。

一是原创性和颠覆性,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理论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将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点,凸显出创新的主导作用。所以南沙和广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在科技创新等方面上的拥有自己的原创以及技术、产业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第二是质变性和协同性。新质生产力代表新时代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更加强调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其组成要素及其相关系统的质变与飞跃,更加强调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要素的协同性,更加强调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与之同频共振,共同合成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协奏出耳目一新的美妙旋律。广州以及作为大湾区核心的南沙需要充分发挥主引擎作用、提升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能力,唯有如此,南沙和广州才可能在产业聚集中形成强大合力并孕育孵化出高质量、高效能、高技术水平的生产力。

再者,新质生产力具有战略性和系统性。新质生产力与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休戚相关,共同组成一个大系统,彼此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新质生产力本身自成系统,是以全方位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重要标志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系统内各要素优化组合、提质增效,包括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升、劳动对象的拓展延伸、劳动资料的扩容改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跃升等,它们互相渗透、相融相促,如科技创新可以内化为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可以物化于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之中、可以转化为科学管理手段等。

 

 南风窗:在未来广州海洋文化发展上,南沙区可以做哪些更多努力?

 占毅:海洋文化是海洋文明的载体和灵魂,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石和内核,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又是国家硬实力的根基所在。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而且创造了璀璨的海洋文明:无论是精卫填海、海神妈祖的海洋神话传说,还是秦皇汉武巡海、徐福东渡以及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历史故事,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为世界海洋文明的丰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新时代共建共享海洋文明,必须努力厚植海洋文化,夯实国民海洋意识,热爱海洋、亲近海洋、认知海洋、经略海洋,不断强化中华民族海洋文化自信,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广州,尤其是南沙在海洋文化的议题上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优势。南沙的天后宫、南沙游艇会,以及作为南沙新岛尖的明珠湾有着历史悠久、拥抱大海的珠江入海口优势。参考福建的妈祖文化,妈祖形象自上世纪以来长久扮演着海峡两岸、全球华人的文化纽带。祭拜妈祖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感召全球华人形成归于一脉、血浓于水的文化认同。由此,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老城广州是否可以打开海洋文化的发展思路,譬如将广州红色文化与海洋文化相融合,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以蓝色海洋为纽带,相融相促,衍生出独具岭南特色的文化脐带和文化基因。

南沙要想发展好海洋文化、海洋事业,应当充分利用好自身良好的产业与科创基础。除了发展好以中科院明珠科学园的智能无人深潜设备科技研发、南沙客运港口码头等科创、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更应该重点突出要素互联、产业联动,更要打造年轻一代亲海、爱海、护海意识,系统性打造海洋产业集群体系。

 

 南风窗:广州以及南沙在“海洋保护”、“海洋经济”以及“海洋科技”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应该如何有效抓住自身的地理优势,实现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态等多维度的总体格局协调、高质量发展?

 占毅:首先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蓝色海洋不仅是通达世界各地的黄金水道,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天然资源,孕育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兴盛。海洋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柱,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新时代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正在逐步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作为广州南大门和珠江入海口位置的南沙在未来必须进一步发展、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先发展海洋特色产业集群和园区,才能不断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海洋经济竞争力。

积极创新海洋科技。海洋科技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原动力和驱动力,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元素、重要引擎和关键支撑。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及其在航海上的应用,使得人类第一次获得了全天候在茫茫大海上自由航行的能力,从此海上航行可以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航海大发展、地理大发现、海洋大交通、商贸大繁荣。广州和南沙的海洋经济发展要勇立世界潮头,必须加大海洋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园区,尽快实现海洋科技产业化和海洋产业科技化,使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相互促进、正向互动、良性循环。

构建美丽海洋生态。蓝色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浩渺无垠、神秘深邃,犹如桥梁与纽带,连接世界各地,滋养人类繁衍生息,造福人类生生不息。与此同时,由于自然或者人为的因素,海洋灾害也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甚至是摧枯拉朽般的灭顶之灾,如台风、风暴潮、海啸、赤潮、海洋污染以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引发的海平面上升等,因此海洋生态保护也日益受到世界濒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题中之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关乎国民的海洋意识、海洋思维、海洋生产、海洋生活等诸多方面,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陆海统筹,做好海洋生态建设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与蓝色海洋和谐共生。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做大做强“蓝色朋友圈”。蓝色海洋是全人类的共有家园、五大洲的便利通道。当今世界95%以上的国际贸易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蓝色海运航道是国际贸易的生命线和互联互通的连心桥。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等就是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经典范例。新时代我国积极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按照共建共享共赢原则,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实现“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文明之海”,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截至2023年9月底,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同我国政府签署了200多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充分彰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吸引力、共赢感召力和全球影响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沿线国家、濒海各国的共同呼声,“蓝色伙伴关系”更加紧密,“蓝色朋友圈”更加强大,中外携手合作,彼此同频共振。

同一片海洋,同一个家园。新时代我们继续努力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中彰显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促进海洋发展繁荣,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海洋经济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