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油管博主小达伦·沃特金斯(“甲亢哥”)来华,被津津乐道。他在各城市游历,四处学着中国人的模样,“说学逗唱”,他在北京直播了6小时,吸引了约560万观众。他来华本因想见见创作了歌曲《阳光彩虹小白马》的歌手大张伟,这首歌的歌词中“内个”的发音与英语里以n开头的对黑人的侮辱性称呼相似,曾在美国引发热潮。沃特金斯在中国的经历颠覆了黑人记忆中对“内个”的负面联想,如今他在街头大唱《阳光彩虹小白马》,已经脱敏了。
与这件事相似,稍早前,小红书上涌入大量海外网友,新来者和原住民彼此交流经验,分享生活。这被称为“对账”。“对账”中的双方网友都体验到了一种未曾有过的经验。它展现的理想时刻或许短暂,但总被人乐于提起。
希望的方向指示着人们的需要。早已如空气般的互联网,在实现了普遍链接之后,表现出了真实人类社会的缺点:信息环境高度饱和,有效信息却相当匮乏;躁动不安的热闹与短暂的注意力、健忘的头脑彼此强化;偶像层出不穷,但坍塌前所未有地快,鲜有偶像让人敢于寄托信任和“信仰”—那本是使偶像成为偶像的;每天的新鲜事不断,各种意见声量浩大,但对于一个关心世界的人,想要对世界真正理解却障碍重重。
信息的传播从来不是随意的,它受到具体的技术手段和人的意志的高度组织。一些“不重要”或“太重要”的信息经过有规则地过滤,被屏蔽在公众的注意力之外,成为“看不见的信息”。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什么被看到了,而是什么没有被看到。
信息传播方式在当下的巨变,在结果上,是指有些信息更容易被看见,而有一些更看不见了。过去由媒体定义和把握的议程,被汇集到超级大平台,能形成舆论的信息随着注意力的流动偶然化,为了便于获取注意力新闻的传播方式也趋于娱乐化。需要被持续关注的信息难以持久获得注意力,严肃的信息需要经过“有趣化”“轻松化”的处理,才能被接受。
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的封闭,在这个意义上成立:互联网的回音壁效应加强了刻板印象,信息发布方为了争夺有限的受众注意力,不得不使用刻板印象来传播内容。本来丰富和异质的信息被归类、组织、传播和认知为单调的几类。在这种信息环境中,受众也基于刻板印象来定义和认知事物,新的信息、知识不是扩展了宽容能力,而是都被整合进人的固有认识里,助长了狂妄的自我中心,进一步催化了争吵和对立。
世界本来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一句看似正确的废话吗?现实是,举世皆然,人们长久以来被一种单一的想象力所蒙蔽。发展是共同的追求,人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标准都是绝对的。这种心理强迫症使渴望活得更好的人对正确与否有着强烈的执念,迫使人在接收和筛选信息时,倾向于将它们送入改造炉中,产出有助于验证自己观念之正确性的结果。
如果我们只从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出发看世界,那么无论世界多么丰富多彩,在眼中将永远只有两种样子:我习惯的、舒适的,和我不习惯的、不舒适的。就像“内个”的例子所示,没有英语习惯和黑人历史经验的中国人可能不懂“内个”的敏感之处。如果他们只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可能会感到极大的冒犯,进而以攻击作为防御。这种事已有发生。南加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讲课时提到了“内个”,因此被几位学生投诉。同样,那些在中国人看来重要的事情,也不一定能够被外国人感知和理解,因此引发的摩擦和冲突已有很多了。
所谓“看见”,它的含义在于,不是只看见自己的世界,而是看见他人眼中的世界,他人所生活着的世界。那与自己头脑中、经验中熟悉的世界大不相同。“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哲学家罗素曾作此提示。真正看到多个不同世界的共存,而不是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的扩张与同化—那样的世界,将是蛮横、单调、充满冲突的。
小红书上的“对账”和“甲亢哥”来华,其意义在于不希望被限定的民间意志的溢出。在这些观感颇为相似的事情中,可以看到,人们渴望相互看见。当看不见的变成看见的那一刻,世界表现出了它最美好的样子。那是你向我走来,带着五彩斑斓的另一个世界的讯息,与极大的好奇和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