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创新与传承并行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创新与传承并行

统筹/刘锐锐 田乐乐 康烁

广袤的黄土地,孕育出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滋养出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瑰宝。在陕北延川这片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通过非遗文创产品这种全新的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7月8日,笔者在五谷杂粮粘画市级传承人周根虎的工作室里,看到挂满了用五谷杂粮和各种植物种子精心拼贴而成的装饰画,画中有植物、有动物,还有生产劳动的画面,色彩斑斓,栩栩如生。

1720494449552.jpg

在周根虎的手中,金黄的玉米粒、圆润的红豆、饱满的绿豆,还有各种形状奇特的植物种子,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们两个是在她外婆的传艺下,开始做五谷杂粮画的,我本身就爱好画画,我们构思拿各种杂粮和植物种子做出来什么像什么,这个来源于咱们生活中,从生活中我们觉得挖掘些象征性的东西做到工艺品上。”周根虎回忆道。在这个充满创意和灵感的工作室里,周根虎用他灵巧的双手和巧妙的思维,将陕北的五谷杂粮转化为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让陕北风土人情在镜框内焕发出新的光彩。

与此同时,在隔壁桃宝刻工艺制品坊内,根雕木刻艺人乔彦龙正在精心打磨着桃木梳。乔彦龙的木刻坊虽小,却五脏俱全。在这里,可以买到各种由桃木和枣木制成的精美工艺品。各式各样的产品挂满了房间,车饰、首饰、挂件,吊坠、桃木梳子、手串、戒指等一应俱全。“这些东西咱这都可以做。顾客来了有现成的,如果他有什么需求或者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特别的材料,可以带料加工现场制作。”乔彦龙介绍到。

image.png

立足传统工艺,创新发展思路,延川非遗正积极摸索着从生活中来,到市场中去。在延川绣针坊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内,剪纸艺人们身着传统的陕北服饰,围坐在工作台旁,上下挥舞剪刀,合力创作着一件全身融入剪纸元素的作品。“这是咱们合作社给农民艺术节舞台上准备的衣服,融入了我们的陕北剪纸艺术,有鱼戏莲花、石榴赛牡丹、龙凤戏牡丹。”高秀芳介绍到。这群心灵手巧的婆姨不仅剪纸技艺巧夺天工,她们在布堆画、农民画、缝线布偶、手工刺绣上的造诣也出类拔萃。合作社内,成员们的作品种类繁多,每一件都凝聚着她们的心血和智慧。老虎枕头、编织鞋、老虎帽、老虎包等衍生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剪纸、布堆画等传统手工类非遗项目外,延川县也在积极挖掘道情、说书、三弦、陕北民歌等戏曲类非遗项目。在延川县文安驿古镇车马店演艺中心,来自山花演艺(集团)公司文州红秀演艺有限公司的演员们正在排练大厅内,进行歌舞剧排演。近年来,延川县山花演艺(集团)公司围绕“六个一”精品剧目工程,将传统道情、民歌与现代舞台剧相融合,探索创作出一系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image.png

从五谷杂粮画到剪纸艺术,从精致的手工艺品到绚烂的歌舞剧,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承载着深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努力。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深挖优质非遗资源,强化传承人队伍培育,创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品牌,正是这些举措为延川非遗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挖优质非遗资源,强化非遗传承人队伍培育,创树一批具有延川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品牌,为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中心主任马向军说。

1720494508481(1).jpg

见人见物见生活,可知可感可体验。这些非遗文创产品已然成为延川文化的新名片,地方经济的新亮点。从延川传统非遗文化的发展当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创新性的转化和发展,真正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延川非遗,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24e30918d38bee300fdf4f152b71691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