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祁县昭馀镇西六支村的高效节水大田示范区,村民们正感受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带来的喜人变化。这里,曾经的大水漫灌既费人力又费水。如今,“节水驿站”内的智能水肥一体机与 56 个智能阀紧密协作,清澈的水流携带着肥料,通过密布的管道系统,以滴灌的方式温柔地滋养着每一株作物。祁县水利局建设股科员王钰感慨道:“实施高效节水以来,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机进行膜下滴灌,每亩地能节水 35%、节约肥料 30%,一年能节省大约 5 万元。”
图片/耿新洲
这样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西六支村。像这样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在祁县共有7个。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由祁县与中国水科院合作建设,结合优势农产品,实施大田作物加密管道及膜下滴灌工程、杂粮小米经济型微喷灌工程、梨果蔬菜标准化滴灌工程、生态温室智能化微灌工程,打造城赵玉米、昭馀大田、贾令蔬菜、东观温室、古县酥梨、峪口苹果、来远小米7个示范片区,实现精准灌溉、全程节水,让“浇庄稼”变成“浇作物”。
目前,祁县全域耕地实灌面积达到39.5万亩,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27.45万亩,占比69.5%;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56万亩,占比82.43%。域内昌源河灌区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灌区,并入选水利部数字灌区试点,杜家庄灌区被评为全省节水型灌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农业农村改革与现代化指明了方向。2022年,祁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入选全国典型案例,2023年被选为省级试点今年7月,祁县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名单,正以卓越的实践和显著的成效,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祁县自 2018 年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因水制宜建立分水权、定水价、发奖补、建协会四项机制。以农业用水计量设施为基础,以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精准奖补为保障,以工程管护机制为依托,以节水激励机制为驱动,支撑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祁县昌源河数字灌区综合管理平台,工作人员正在远程操控各渠系闸口。该数字平台能够直观地了解昌源河灌区的整体情况,管理站的PC端平台可以远程操控点击启闭渠系分水闸,同时接入闸门水流量数据、电量数据、控制数据和视频数据。祁县昌源河水利服务中心信息化负责人李刚说:“平台还集成了智能调度系统,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墒情及天气条件等因素,自动调整灌溉计划,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推动着灌区管护机制变革。祁县积极发展村级农民节水协会等用水合作组织,按“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发动群众管护水利工程。建立健全节水奖励机制,明确奖励资金用于工程维修养护和建设,促进用水主体转型,形成示范引领、多元驱动的节水建设体系。全县累计成立 117个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覆盖率达 100%,让农民成为管理主体,实现“建得成、管理好、用得起、长受益”。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祁县正不断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依托,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促进灌区高质量发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王永生 张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