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万里未为远,美国青年的“锡游记”

万里未为远,美国青年的“锡游记”

图片



图片


14年后,上海世界博览会美国馆主题影片《花园》再度映入人们的眼帘。

美国女孩瑞恩·斯潘塞感动了邻居,大家一起把废弃的空地建成了美丽的花园。

这条视频在2024工合夏令营结营仪式上播放,既勾起了中美民间交流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两国人民的友好盼望。

工合夏令营是响应中美两国元首旧金山APEC会议共识,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重大倡议的中美民间交流项目。

在这个夏天,46名美国学生和48名中国学生,发扬传承“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在无锡共同体验了10天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夏令营课程,为中美关系架起一座座青春活力的桥梁。

图片





图片

无锡待客,三美齐聚

工合夏令营是一个以2024年为起点的中美青少年交流公益项目,目标受众为中国、美国12—17岁青少年学生。

夏令营由中国与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协作发起,由两国期待改善中美关系的个人和机构共同支持,以海伦·福斯特·斯诺女士的“架桥”精神和“工合”精神为楷模,希望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具有全社会影响力和示范效益的中美民间交流项目。

承办此次夏令营,无锡精心准备了丰富的活动内容,统称“三美”——美景、美食和美意。

中美营员携手在紫砂手工制作中感受中国传统技艺之美。在三国城、阖闾城游历中体会中国的悠久历史,在街舞、街球和说唱表演中发现中国的最新潮流,在惠山古镇、塘南招商城的漫步中了解中国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生活。

图片

惠山古镇


同时,围绕“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夏令营特别设计了挑水环节。为致敬“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场景,中美青年一起学习担扁担、挑水,在历史的“重现”中体验“工合精神”。

根据美国青年的反馈,此次夏令营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认识到中文的魅力。像来自加利福尼亚的Naomi Liu,有中韩美三国血统,已经学习了9年中文。在夏令营里,Liu意识到“如何更随意、不那么正式”地交谈。而且,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来自犹他州的Canyon Palmer就发现了中文“砍价”的实用性,“这里通常要讨价还价,你必须争论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同样来自犹他州的Aspyn Bond甚至发现了回国后的“商机”:“我在当地滑雪场担任过滑雪教练,看到很多中国人来学习滑雪,但是没有人会说中文,没法教他们,这让他们很为难。我希望将来用中文教他们学习滑雪。这很酷。”

第二种是实地体验了中国文化的活色生香。

Jade Schulte告诉笔者,在中国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城市很漂亮、街道很干净。中国的朋友们和老师们都很热情。而且无锡的饭菜都很好吃,“我最喜欢糖醋里脊、烧卖、酸菜鱼、炖蛋、烤面包”。

Chengjie Pan最喜欢吃的是冰淇淋、酸菜鱼、炸鸡薯条和肉包子,里面竟然“乱入”了西餐“炸鸡薯条”。

图片


来自华盛顿州的Sydney Walburn算是“中国通”了。她此前去过北京、郑州和西安,她认为那是“改变人生的经历”。过去只能在课堂上看长城、紫禁城、中国美食的图片,等到实地来过,她才体验到“为了登上长城要爬多少级台阶”“尝到各种美食有什么不同的口味”。

在无锡,她很喜欢营地对面的公园的“社区意识”——早上,人们聚在一起做早操、打太极拳,晚上有热热闹闹的广场舞。无论是中国的历史古迹还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她而言,都“拓宽了视野”,同时“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她说,“我认为更多的美国人需要来中国。”




图片

热诚真诚,赓续友谊

习近平主席去年底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

“工合夏令营”(Camp Gung Ho)在无锡成功举办,本身就是人民互信、民间互访、青年交流、地方活力的充分展现。

其中“工合”是工业合作运动的简称。它的起源和发展,是中美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深厚情谊的证明。

抗战期间,在《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和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等国际友人的积极倡导下,“工业合作运动”在中国蓬勃开展起来。后来,“工合”作为中美之间的桥梁,其相关组织一直继续从事和促进国际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图片

埃德加·斯诺和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


5月23日,美国海伦·福斯特·斯诺基金会高层来无锡考察。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与基金会主席亚当·福斯特、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谭森,围绕链接中美资源、扩大两国青少年交流进行会谈。

早在20世纪30年代,斯诺夫妇就多次来无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曾先后三次来华。1964年,斯诺到锡访问3天。1978年,海伦·斯诺也到访无锡。
2024年,“工合夏令营”来到无锡,可以说既是对无锡红色历史、革命精神的呼应,也是对现阶段中美民间关系的开启和展望。

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无锡作为一座开放包容、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与美国海伦·福斯特·斯诺基金会和中国美国商会历史渊源深厚、合作基础牢固。

计划中,无锡将围绕实现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的愿景,共同办好中美青少年工合夏令营,优化活动内容,推进营地建设,并以青少年互动促进更广泛的人文交流,在文化、旅游、体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多个领域,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务实合作,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注入活力。

图片


无锡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为大家来锡、学习、旅游提供最优服务、最佳环境,用热情和真诚续写更多赓续中美友谊的精彩故事,让“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得到继承和发扬。




图片

民间交流,无锡活力

无锡身处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多年来与美国经贸往来活跃,人文纽带紧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结束访华10天后,美国“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访华代表团从香港入境,无锡是到访的七座城市之一。此行开启了美国代表团与无锡市民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也为后来无锡对美民间交流合作埋下了种子。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2024年,经全国友协批准并备案,无锡与美国加州圣贝纳迪诺郡升级为正式友城,成为全国第286对、省内第40对结好的中美友城。至此,无锡市和市(县)区两级与美国共建立友好城市8对。

依靠共同特性凝聚共识,凭借互补优势促进共同发展。无锡与各友好城市间的相似、互补之处架起了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知相通的桥梁,也推动了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 碰撞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绚丽火花。

无锡与友城圣安东尼奥市在地理位置上都依河而建,运河与城市相生相依、相许相望,赋予了两座城市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运河文化基因,与“水”的天然连接也为两城打开了深化交流大门。无锡江南古运河与圣安东尼奥河缔结成了“姐妹运河”,双方在运河文化、水资源管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多层次交流。

图片

无锡 龙光塔


这种碰撞与交流,还不断延伸至文化、经贸、体育等领域。比如在体育方面,今年三月樱花初盛时节,来自圣安东尼奥市的马拉松代表团“飒跑团”不远万里,与无锡马拉松共赴十年之约,在锡马赛道上阅尽无锡旖旎的江南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化的城市面貌。篮球也是两市的友谊纽带,作为NBA劲旅马刺队的家乡,圣安东尼奥市有着独特的篮球文化。无锡则拥有国内顶级的三人篮球俱乐部,并成功举办了超三联赛,两城在青少年篮球交流、专业篮球训练和品牌赛事举办等方面有着不小的合作潜力。

无锡与另一座友城圣贝纳迪诺郡,则将经贸合作作为重头戏。这立足于两城的产业禀赋——在微电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环保、物流等多个产业发展上有着较强的关联性、互补性,具备天然的合作基础。

经贸之外,无锡与圣贝纳迪诺郡的合作也扩展到了教育、青少年、体育等多个领域,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圣郡查菲学院的校际交流,到连续两年互办青少年绘画展,再到“和友城市长一起读书”英文阅读公益活动,人文交流加深了两地人民对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友谊。

图片

“和友城市长一起读书”英文阅读公益活动 图源:紫牛新闻

以“城”会友之外,无锡还在多个方面开展了 “地方外交”。从文化、社会等更具灵活性的领域入手,通过充满活力和多元化的活动,不断传播无锡声音、中国声音,弥合两国人民理解鸿沟,让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不断扩大。

仅在今年,无锡就陆续开展了多次中美民间人文交流活动。比如,今年3月,无锡接待了“美国音乐在海外”项目Sihasin乐队来锡举办两场专场演出。乐队为无锡市民带来了独特的美国民族音乐和舞蹈,也在阿炳故居聆听中国民乐经典、感受二胡和琵琶等中国乐器的精致。二胡遇上摇滚,在音乐中感受到中美的“连接”。

图片

Sihasin乐队

6月的“锦绣江苏·美国青少年交流营”无锡行活动,则通过欣赏太湖风光,参观无锡“城市大脑”、宜兴陶瓷博物馆及无锡一棉等企业,让来自美国加州的50名中学师生 “沉浸式”领略了江南风情,感受了传统文化与中国工业之美。

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从工合夏令营到以“城”会友再到多样化的双边交流活动,无锡一次次搭建起沟通桥梁,让中美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年群体相知、相交、相亲,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实现交流与合作,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寻求共识。沉淀过往,立足今朝,生长未来,这是由无锡书写的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故事。而也正是像无锡这样的城市所释放的开放包容、善意友好涓滴汇流,让宽广的太平洋不再是天堑。


END

作者 | 季新

编辑 | 陈莹

排版 | 樊萍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