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张老师是我们学校最能吃苦的一位女老师。”
“张老师一天到晚很忙,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
……
一句又一句中肯的评价,都是对陕西省延川县中学教师张永红多年来辛勤付出的真实写照。
初见张永红,她温文尔雅的气质和忙碌的身影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2005年从学校毕业后,张永红就一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从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刻起,她就将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在延川县中学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2012年,当时我在教学上有了困惑,就自己托人帮忙联系了宜川中学的一名老师,到宜川中学连续听了三节课,节节不落,好在最后解开了我的困惑,也让我更上一层楼……”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张永红感慨万千。
为教而教并不是张永红的教学风格,她更多的是把时间花在深度思考上面。作为一名老师,她独具匠心,善用多媒体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课堂上的她,仿佛是一位历史的讲述者,将那些遥远的故事娓娓道来。她的每一堂课都如同一次精彩的时空之旅,带领学生们领略不同时代的风云变幻。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张永红会在早晨背诵期间时不时地抽查学生背诵情况,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反馈;在习题讲解之时,会让学生先行讲解,自己最后补充学生遗漏掉的知识点。
“每次上张老师的课,我都特别期待。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让我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引领着我。还记得上一次的高三指导会上,她说成功的道路其实并不拥挤,因为坚持下来的人很少,这句话不断鼓舞着我要坚持到底,去迎战高考。”延川县中学学生白妮娜说。
从教多年,张永红始终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她本着“不成才,也要成人”的信念,不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的希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促使每位学生健康成长。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她会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讲解不懂的知识点;当后进生跟不上进度时,她会毫不犹豫地抽出自己的时间为他们讲课;当住宿生吃够了学校食堂的早饭时,她会把老家寄来的一箱子鸡蛋全部煮成茶叶蛋给学生带去……一桩桩、一件件事都彰显着张永红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她被人称赞的缘由。
除了教育教学工作,张永红还主动担起“传、帮、带”的责任与使命。作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她利用“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坊”这个平台,经常举行学术交流研讨会,与同行们交流经验,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带动着大批教师的成长,正所谓“一花引来百花开”。
“张永红工作坊的成立为教师成长提供了一个专业平台,我们通过课例研究、问题探究和交流学习,能够学习到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延川县中学教师张健涛说。
自参加工作至今,张永红先后被授予县级教学模范、县级教学能手、市级教学能手、省级教学能手等一系列光荣称号。但获得成绩和荣誉的同时,她也亏欠着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其实内心挺不是滋味儿的,我总是缺席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刻,连给孩子做顿饭都是种奢侈。但是没办法,作为一名老师,我必须对我的学生负责。”为了更好平衡母亲和老师这两个角色,张永红在学校附近租房、把自己的时间精确到分钟,像个永不停歇的机器一样来回奔波着,好在学生、学校变得越来越好,让她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而她的这些努力和付出,也被大家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得到了学校师生的肯定和赞誉。
“我2021年到延川县中学以后,通过看资料和跟老师交谈得知,张永红老师不仅业务能力特别强,而且还是延川县中学第一个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的老师,所以我就把学校推进课程改革这项重任委托给她。经过两年多,课堂教学改革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延川县中学校长王永江说,在2022年学校领导班子整合过程中,张永红突出的业务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被大家一致认可,并被推选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在担任副校长期间,张永红担当大任、勇挑重担。为解决延川县中学的教学困惑,她不辞辛劳,连续三年蹲守在高三年级,深入一线、深入同学中调研学情,针对不同的学情,及时与师生进行沟通,给大家支招,带领大家一路向前。在她的努力下,延川县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年年攀升,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口碑也变得越来越好。从校外取经到校内探索,从劳逸结合到刻不容缓,这种沉下心、俯下身的做法不仅为高三年级学习成绩的提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更为延川县中学研究出了一套符合实情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19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始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用心培育好每一位学生。在今后,我将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与同事一道继续发扬勤奋钻研、甘于奉献的精神,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与学校同命运、共成长。”延川县中学副校长张永红说。
一个人对职责的坚守能有多久?十年或二十年,多数人会产生倦怠,而张永红却坚守教坛不离步,诲人不倦创新迹,堪称“大先生”。现如今,数不尽的芬芳桃李遍及四海,她近二十载心血凝成的光和热,早已散落在社会各处发挥着最大的作用。(马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