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互联网在国内的铺展,降低了公益参与的门槛。以web1.0在国内的兴起为标志,技术与公益相结合的互联网公益在我国已走过两个十年。
技术无形中改变着人们关心社会的方式。从曾经2008年因天灾而生的专业公益机构,到如今人人可参与的“99公益日”互联网募捐,技术降低了大众关心公共利益的门槛,也给予了调动多元参与者合力行事的可能。
投身其中的公益人逐渐意识到,在社会议题已愈加精细的当下,比起闷头行好事,借技术链接公共议题的社会相关方,让“公益出圈”,更能形成集合影响力,从社会层面推动系统的变革。
观察、记录与链接时代中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各方,亦是媒体的责任。9月7日,“2024南风窗社会创新大会”在深圳举办,致力于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各界力量汇聚于此。

9月7日,“2024南风窗社会创新大会”在深圳举办
一如20年前互联网浪潮普及的前夜,在AI技术寻找落地场景的当下,人们关心,如何让公益与更前沿的技术相结合,更系统地面对社会发展之问。
国务院原参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秘书长乔栋,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蔡崇信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海市,美力非洲(Mobility For Africa)中国合作协调人吴雨浓,扬翔股份董事长莫金枝,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区域代表陈思远,自然之友玲珑计划导师卢辉等重磅嘉宾出席大会,共同围绕社会创新进行了精彩分享。
用技术链接善意
在AI技术的浪潮蔓延至各领域的当下,公益行动者们共同面临一个现象:如今的公益,不再是捐赠硬件设施的简单行动。从教育、医疗、环境到乡村振兴等社会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受助者们需要的不再是硬件平等,更需要接触技术、使用技术的机会平等。
这要求公益不再是“孤举者”,而是社会力量的融合。大会伊始,南风窗副社长刘海健表示,在“公平可及”“技术创新”的理念下,公益行动逐渐出圈。借互联网等技术,公益成为全民参与、专业化运营、商业化链接的可持续行动。

南风窗副社长刘海健上台致辞
但多元的参与方,也对公益的组织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现实的种种复杂问题,以及多元的关注力量,公益组织者如何更好地协调各方,帮助资源合力参与公益?善用技术,创新公益模式,有效配置资源,成为公益良性运作的关键。
“公益创新针对的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且要对这个领域有较大改变。因此公益创新需要做到大规模推广,并且成本相对较低,最好能被政府与企业所接受,进一步形成推广。”投身公益事业15年的国务院原参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指出,可持续的、有影响力的公益行动,必须考虑其成本与规模化的问题。

国务院原参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
汤敏进一步阐释了如何善用技术,扩大公益影响。在友成基金会过往的乡村支持活动中,通过网络授课,基金会能统筹北师大、清华大学、三甲医院医生等资源,为乡村青年教师、返乡创业青年及乡村医生进行持续培训。
十年不到的时间里,类似培训直接惠及17.8万名乡村教师、18.3万名返乡创业青年,以及中西部县域医疗单位和医生。以青年教师培训为例,每名教师培训成本在四百元左右,成本可负担。

汤敏以友成基金会的医疗帮扶项目阐释了技术如何助力公益
但就数量上看,与上千万返乡青年相比,近20万的培训人数仍然杯水车薪。在汤敏看来,扩大公益范围的难题更在于如何将好的资源配对到需要的人身边。他提出“公益包”等计划,鼓励全民参与公益传播。人们在了解公益包内所涵盖的培训资源后,可将其介绍给身边需要的人使用,这一传播行为,也能被视作公益行动。
借助人与技术的协同,资源能更准确地流动至更广泛的乡村地区,赋能更多人。
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秘书长乔栋同样提及,在数字技术从“人找信息”进化为“信息找人”的时代,鼓励员工利用技术创新公益行动,能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为各公益组织搭建一个更技术友好的平台。

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秘书长乔栋
在技术向善的当下,逐利不再是企业唯一的准则,企业的外部性亦让人们关注企业行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乔栋提及,字节跳动鼓励员工用技术解决在工作中发现的社会问题。借助公司人工智能、精准推送等技术,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成为“链接内容资源、技术资源和公益平台”的公益创新者。
从2016年最早的公益项目“抖音寻人”开始,到如今为公益组织提供公益电子票据服务、火山引擎公有云服务、飞书一体化协同,以及开展“识典古籍”AI古籍修复与数字化整理等项目,字节跳动作为技术支持方,不断通过技术改良,降低着人们参与公益的门槛。
以“抖音寻人”为例,字节跳动通过精准推送技术,将寻人信息定向推送至失踪者活动范围内的用户信息流中,提高知情者看见信息的概率。类似的大数据技术,能更好地链接公众善意,提升公益行动效能。

乔栋以公益项目“抖音寻人”为例展示了技术创新对公益的意义
这正如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所言,“用技术传递关怀,才是了不起的创新。”奔走于减少乃至消除结核病危害前线的桓世彤,亦提及汇聚技术力量,创新公益行动在医疗领域的必要。
结核病是世界第二大单一传染病致死病因,2022年全球有130万人死于结核病。桓世彤在分享中提到,结核病是当前单一传染病致死率最多的疾病,不仅有相当比例难以治愈,更与贫困有很大的相关性。国内70%结核病患者来自农村,80%为低收入群体。难以被识别的发病症状、高比例耐药群体等等,均让结核病这一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疾病在当前仍难被控制。

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
在基金会的推动下,更多技术得以汇聚至结核病诊断、治疗与后续防控流程中。以结核病诊断为例,如今基金会已支持机构开发出一个成本更低、更便携的结核病诊断设备,将单个结核病诊断仪器的成本降至一百美元,单次诊断成本也降低到3美元。类似的创新技术不仅可用于结核病诊断上,更可在适应改良后推广至其他流行病诊断中。
和在其他领域一样,技术创新在公益领域的应用能带来巨大成效,让具体的行动更低成本、可负担、可持续。盖茨基金会的目标是开发一个创新的疾病防控模式,希望运用新的工具和方法,系统解决结核病的问题。桓世彤表示,“希望十年后,我们能共同见证一个消除结核病的世界。

桓世彤通过展示基金会支持研发的新型检测仪器阐述“用技术传递关怀”
行动的力量
尽管当前,公益对技术要求更高,但行动者们亦表示,要解决种种社会议题,最需要的仍然是更多人到场关注,积极参与。
在公益对谈环节,南风窗记者黄茗婷对话蔡崇信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海市,共同探讨了在公益领域创新的行动者如何“在实践中成长”的故事。

蔡崇信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海市
李海市分享了他自己在乡村体育教育、公众食品健康等领域的公益实践行动。他认为,创新的公益方法与想法,往往来源于在社会现场的观察。
真实地走入乡村学校,人们会看见学校需要的已不是单纯的体育用具,而是让每个学生走上运动场的体育教育;走近自然,环境污染对自然的损害、对公众健康的侵害,也变得直观可感。在现场的观察,驱使着李海市一次次重新调整方向,走向更贴近对象需求的公益创新。

李海市通过分享乡村学校体育公益的真实案例,呼吁更贴近对象需求的创新
李海市表示,行动远远大于讨论,绝大部分创新不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而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和企业创新一样,公益创新也许90%是不成功的。但在社会创新方面,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学习的成本、探索的过程。”
观察公益创新的现实案例,解决一些看似宏大的社会议题,往往起源于微小的举动。
作为美力非洲(Mobility For Africa)中国合作协调人,吴雨浓分享了用电三轮车赋能非洲农业发展、发挥女性潜能的故事。一台可以载物的电三轮车,可以极大提升非洲女性的劳动效率,将重物从她们的头顶转移至三轮车载物座,更帮助非洲的医疗、农业、教育、商业等多领域解决最后几公里的难题。

美力非洲(Mobility For Africa)中国合作协调人
围绕电三轮车,美力非洲在非洲农村搭建起光伏离网充换电站,并用共享与分期付款的方式,支持更多当地人获得电三轮车,提高工作能力与回报。吴雨浓笑言,这一“三轮车+”的故事,让一个非洲当地的女人想开车去任何地方时,她都有能力这么做。
扬翔股份董事长莫金枝,则分享了用技术解决国内乡村养老难题的故事。在年轻劳动力外流的乡村,困扰老人的往往是开火煮饭等日常小事。
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高岭村,扬翔股份建立起一个创新爱心食堂。通过“智能烹饪设备+即烹生鲜速冻食品+数字化服务平台”,乡村能低成本搭建爱心食堂。

扬翔股份董事长莫金枝
无需专门厨师与明火开灶,乡村老人能自行在食堂中加热即烹生鲜速冻食物,借助数字化服务平台,该爱心项目也能全链条监督,完成从公益捐助到食物入口全流程的管理。从今年初开始,爱心食堂已覆盖一百多个村镇社区,累积助餐人数超2万人。民以食为天,乡村养老中的食物难题,可在这一数智助餐服务模式下,更好地得到解决。
除了公益圈内的关注,我们如何向更多人讲述公益,吸引社会更多元的力量参与公益?今年,南风窗发起“公益新叙事”的征集。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区域代表陈思远,与自然之友玲珑计划导师卢辉,分享了吸引普通人参与环境议题的新叙事。
在广州珠江流域的小洲村,一场场水上桨板活动、1立方米展览及水上摄影展,吸引了来自不同行业的参与者,这是千禾社区基金会和阿拉善SEE珠江中心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气候行动小额资助计划”所资助的一个项目——“水上社区计划”。

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区域代表陈思远
“水上社区计划”通过桨板、展览等轻松的方式,吸引不同人群走进珠江水域。在一场场水上观鸟、水底捞物、物品搜集与共创中,人们直观看见人类活动在自然中留下的痕迹。后续的展览,进一步引发人们关于环境保护的思考与讨论。据陈思远分享,类似的气候小额资助计划,已吸引当地2500多名公众直接参与,讨论10余个气候细分议题。
频发的极端天气,则让一名临床工作16年的医生卢辉,跨界参与至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中。“玲珑计划”又称“公民气候行动计划”,旨在帮助不同行业背景的参与者打磨气候公益项目,为有意关注气候议题的人们提供计划支持,达成气候话题的破圈。

临床医生、自然之友玲珑计划导师卢辉
医学背景的卢辉表示,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也产生了许多影响,如高温天气下的热射病、雷雨天气影响下的“雷暴哮喘”等,但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应对意识。在“玲珑计划”支持下,卢辉制作了高温天气下老年人健康防护手册、以情景喜剧为表达方式的医疗科普,通过健康话题,引起更多人对气候变化的重视。
如今,中国公益慈善正迈向下一个十年,这也是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逐步实现的十年,幸福生活逐渐成为更重要的价值导向。在气候变化、社会公平等议题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愈加显著的当下,人与公益行动已不再是单向的资助与受助的关系,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是置身事内的利益相关方。
比起等待解答,行动往往更能赋予你我力量。在技术革新、复杂议题涌现的当下,南风窗持续关注社会上链接资源、传递善意的每一个个体、企业与机构。在这条出于关怀而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道路上,行动者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