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安驿镇康家村的蚕房内,白色的蚕密密麻麻地匍匐在整齐排列的蚕床上,发出“沙沙”的咀嚼声,养蚕户邓常明正穿梭在蚕床间,将刚刚采摘的桑叶铺洒在蚕床上。在镇政府农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第一年养蚕的邓常明便获利颇丰。
“我养了两张蚕,卖得7583块钱,挺开心的,明年打算继续养。我今年60多岁了,出去就业也比较困难,感觉养蚕对我来说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延川县文安驿镇康家村村民邓常明说。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更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延川县文安驿镇在发展壮大传统养殖业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培育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路。
桑蚕养殖具有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为了帮助镇上村民发展桑蚕养殖业,镇政府在前期进行了大量工作,并打造了1600亩桑园供村民养蚕。如今,桑蚕养殖已经成为像邓常明这样的中老年留守群体增收致富的优质产业。
“我镇目前的桑园面积是1600亩,养殖户总共6户,现在第三批目前有3户在养殖。比如我们开春的这个养殖户,单产量的话第一批蚕产量是120斤,当时是全县最大产量。规模化养殖的话,我们这个冯家湾的村党支部书记,他总共花了两个月时间养了24张,卖得7万块钱,两个月收入。”延川县文安驿镇农业农村站站长邓国强告诉记者,目前,蚕农对养蚕的积极性很高,养蚕能手带动作用也很大,文安驿镇也已经有很多村民预定了明年的蚕种。下一步,镇政府将做好全程的技术跟踪指导工作,确保每一户都能从养蚕产业中获利增收。
而在延川县文安驿镇马家沟村,最火的是肉兔养殖产业。走进杨建平的种兔培育基地,膘肥体壮、干净洁白的兔子个个活蹦乱跳。这些肉兔主要供应给了位于延川县杨家圪坮镇的山海兔业,用于食品加工。但由于需求量巨大,经常供不应求。为了做大做强种兔养殖基地,养殖场采取科学化的养殖模式,每月可出栏近1800只,效益十分可观。
“我这个兔场下崽的母兔是250多只,有200只后备母兔,一次性可以下崽1600只到1800只,这是存活率。我这个母兔长到5斤以上,就可以卖到160元到180元,一个月能卖1300只,总共加起来就能卖6万多块钱,喂兔的饲料大概算下来就是个2万多到3万块钱。养兔这个行业,要勤快,要勤通风、勤打扫、勤消毒。再就是按期打疫苗,一年打三回疫苗。”延川县文安驿镇马家沟村村民杨建平说。
秋意渐浓,文安驿镇的另一个大火产业——大闸蟹也迎来了收获季。清晨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水汽和泥土的芬芳,延川县文安驿镇老庄河村大闸蟹养殖户强龙早早就来到了水塘边,准备开始一天的收蟹工作。
水塘的水面在晨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强龙穿上防水裤,拿起早已布置好的捕蟹笼,随着蟹笼翻出水面,一篓篓挥舞着双钳的大闸蟹被捞出水面,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悦景象。
成熟后的大闸蟹具有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等特点,为了保证大闸蟹的品质和口感,强龙的养殖基地坚持生态养殖,不喂养人工饲料,实现鱼蟹混养,这样既保障了水质,也为大闸蟹提供了天然的食物。
“我养了三年的螃蟹了,去年放了大概有80万尾的螃蟹苗,目前已经大量上市。现在正是吃螃蟹的季节,我们的螃蟹个头又大,又肥美。目前我们有两种规格出售,一种是礼盒装的,一盒是288元。一种是普通装,是一斤50元。”延川县文安驿镇老庄河村大闸蟹养殖户强龙说。
产业助农,产业兴农。近年来,文安驿镇按照全县“山地苹果、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产业,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如今已形成了“一核一带一路两翼”的产业布局,利用当地河流水量充沛、肥力充足的特点,发展养殖产业,为实现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目前我镇在畜牧产业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无中生有’,再就是‘有中生优’。‘无中生有’主要是我镇新建鱼塘养鱼6万尾,驮家岔养意蜂300箱,新建桑园1500亩,养蚕3批43张,通过发展特色养殖产业促进群众增收。‘优中生优’是目前我镇牛存栏3300头、猪存栏11000头、鸡存栏2万余只。通过在圈舍建设、机械配套、养殖管理、防疫防病工作上下功夫,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养殖成本,促进了群众增收,2024年全镇畜牧产业产值约6000余万元。”延川县文安驿镇副镇长高侯磊说,下一步,文安驿镇将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引进黑牛养殖,持续发展多元化养殖产业,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为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文安驿镇,特色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这片土地的生命力,更为当地村民打开了增收致富的新篇章。从桑蚕的沙沙声到兔子的活泼跳跃,再到螃蟹的肥美收获,每一步都凝聚着村民们的汗水与智慧。随着季节的轮回,文安驿镇的养殖户们在镇政府的引导下,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生活的希望。他们的奋斗与收获,展现出了文安驿镇农业产业的升级与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双重喜悦。
(张伟 康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