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老墙变身艺术画廊,锈蚀栏杆披上彩色新装,陈旧井盖绽放创意花朵……5月21日,记者在陕西省宜川县党湾街社区幸福巷看到,经过县融救助党委“微项目”工程的精心改造,这个曾经的老旧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
“以前巷子墙面掉灰、井盖凹陷,现在又漂亮又安全,孙子放学都爱在文化墙前拍照。”82岁的居民张常红笑着说。
作为宜川县典型的老旧社区,这里长期存在“三老”困境:30年房龄的老建筑、20年未更新的老设施、以老年人为主的居住结构。
幸福巷的蜕变始于一场深入的“民生问诊”。2025年初,县融救助党委主动下沉社区,联合丹州街道、党湾街社区开展“敲门行动”,通过实地查看、入户走访、座谈调研等形式,梳理出居民反映集中的三大痛点:居住环境破旧、卫生管理缺位、安全隐患突出。
“当时居民用‘三怕’形容生活状态:雨天怕积水、夜晚怕跌倒、孩子怕走巷。”宜川县党湾街社区网格员呼延伟回忆说。面对这些痛点,县融救助党委下辖的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总工会、妇联、团委、残联、红十字会七个党支部合力实施幸福巷“一老一少友好型城区小巷打卡地”改造计划,将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微项目”。
“在改造过程中,我们采用现代风格翻新居民院落外墙360㎡;精心绘制‘幸福生活’主题文化墙,将社会救助政策转为通俗易懂的漫画故事;在安全提升方面,不仅对沿河130米安全护栏进行加装及喷漆、对破损井盖进行更换,更创新对2根电线杆、9个井盖绘制安全标识彩绘,使夜间辨识度大幅提升。”宜川县融救助党委委员、民政局副局长宋田介绍说。
“现在每天一开窗,看到彩绘墙上那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心里就特别敞亮,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在幸福巷经营“咏寿堂免费体验中心”的商户吕媛媛笑着说,“我们这里每天接待三四十位老人,大多是住在附近的60岁左右的街坊邻居。”
同时,为避免“一阵风”式服务,县融救助党委聚焦长效治理,与党湾街社区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即:自治自管委员会日常管理、网格员排查监督、社区统筹落实。
幸福巷是宜川县融救助党委“双微”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县融救助党委以“双微”服务(微项目、微心愿)为抓手,通过党委统筹、支部攻坚、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联动机制,累计完成7个微项目、6个微心愿,惠及居民200余户,实现社区环境“旧貌换新颜”、民生服务“精准送温暖”、治理效能“长效再升级”。
如今,在宜川,“微项目”正从环境改造向服务升级延伸,“微心愿”从物质帮扶向精神关怀拓展,一幅“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新图景正在丹州大地徐徐展开。
“小街巷里有大民生。”宜川县融救助党委副书记、民政局局长穆延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拓展融救助机制,不断丰富‘双微’服务内涵,以‘微项目’点亮‘大幸福’,以‘微心愿’温暖‘千万家’,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注入强劲动能。”(文|李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