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宜川县英旺乡茹坪村,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65座香菇拱棚鳞次栉比,20座果蔬大棚里绿意盎然,整洁的村道蜿蜒其间,文化广场上传来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
谁能想到,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千万工程”示范村。谈起村里的巨变,村民们都会由衷地赞叹:“多亏了我们的‘好支书’郝炜鑫!”
自2008年上任以来,郝炜鑫以“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为信念,带领村“两委”班子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培育乡风文明,成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蹚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文化铸魂”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党建是根,必须扎得深”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郝炜鑫深知,要改变茹坪村党组织涣散、村民心不齐的困境,必须建强党支部,让党员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2012年村里启动道路硬化工程时,部分村民因占地补偿问题坚决反对。面对这一棘手难题,郝炜鑫没有强行推进,而是带领党员深入农户,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诚叩开心门。他们坐在村民家的板凳上细算发展账,站在田间地头讲解政策经,最终赢得了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
针对组织生活形式化问题,郝炜鑫创新开展“田间党课”,把课堂搬到香菇棚、玉米地;为激发党员活力,他划分10个“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示范岗;着眼长远发展,他重点培养返乡创业青年、致富能手入党,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2013年7月,在连续一个月的强降雨中,郝炜鑫带领党员突击队坚持在防汛抢险一线,挨家挨户转移群众。七旬老人张金堂回忆道:“当时我家窑洞的墙面上全是泥水,是炜鑫帮助我们转移到安全地方。”经过连续排查,38户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一点一滴的付出,换来的是群众发自内心的信任。如今,村党支部的号召力越来越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产业是血,必须活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郝炜鑫带领村“两委”班子多方考察学习,最终确立了“特色种植保基本、农旅融合促增收”的发展思路。
2013年,郝炜鑫带领村民代表赴河南西峡考察大棚种植技术。回来后,他鼓励村民发展香菇种植,并积极为村民争取香菇菌棒补贴。在香菇棚盈利后,村“两委”抢抓政策机遇,又新改造51座拱棚,帮助村民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
针对群众“种不了、管不了、种不好、不想种、卖不好”五难问题,郝炜鑫在乡政府支持下,争取县供销联社40万元项目资金,成立了宜川县英联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玉米托管服务体系,从播种到收割实行全程托管。“现在人力劳作被机械化代替,我还能去公司打工,收入翻了一番!”村民王建军高兴地说。
在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郝炜鑫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2023年,村里整合资源打造“田园·英旺农旅综合体”,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玩雪”全季旅游格局。“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村民袁丽娟靠着果蔬采摘,年增收近2万元。
如今,茹坪村已形成“菌菜种植+粮食托管+乡村旅游”的多元产业体系,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5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
“民心是秤,必须称得准”
在茹坪村村民心中,郝炜鑫不仅是带头人,更是贴心人。
疫情防控期间,他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为隔离群众代购物资、送医送药,经常不得歇息。村民劝他多休息,他总是说:“我是党员,必须站在前头。”
简单的话语,道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在郝炜鑫的带领下,茹坪村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群众积极配合,全村无一例感染病例。
为了让村民生活更便利,郝炜鑫多方争取资金,建起了标准化卫生室、便民超市和文化广场。现在,村民小病不出村,购物更方便,闲暇时还能在广场跳舞健身。
“郝书记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这是茹坪村群众对郝炜鑫最朴实的评价。大家不会忘记,暴雨夜他背着老人转移的身影;不会忘记,他为留守儿童争取助学金的奔波;更不会忘记,他垫资为贫困户买农资的慷慨。“炜鑫就是我老两口的亲人!”村民庞喜成激动地说。
“党员就得冲在前面,群众才会跟着干。”这是郝炜鑫常挂在嘴边的话。无论是脱贫攻坚、疫情防控,还是乡村振兴,他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站在新起点,郝炜鑫又有了新谋划:扩建香菇基地、开发研学旅游项目、建设智慧农业……“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望着生机勃勃的村庄,郝炜鑫目光坚定。(文|李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