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地和陕西省首批蚕桑示范基地县,子长市近年来创新推行“小蚕共育”模式,为群众开辟出一条稳定增收的“新丝路”。
7月8日清晨7时,涧峪岔镇毛家河村已有不少蚕农排起长队,等待领取共育的小蚕。技术人员根据前期登记的养殖需求,将统一培育的优质小蚕免费分发到农户手中。“共育的小蚕病害少,到家后二十来天就能上蔟,比自己育苗省心多了。”蚕农王友奇算起收益账,“我每年喂三茬蚕,十三张蚕种能挣三万来块,每张最少收入两千多,就算天旱,蚕桑也能保收成,比种庄稼划算不少。”
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实现了温度、湿度、营养的精准调控,为桑蚕养殖机械化、智能化、省力化铺平道路。这一技术不仅提升了产业科技含量,更突破了传统养蚕的季节限制,可增加两个养殖批次,让农户年均增收约3000 元。
在涧峪岔镇,蚕桑产业链正不断延伸。2500亩高标准桑园绿意盎然,1300亩川坝地密植桑长势喜人,郭家河村千亩优质桑基地、稍焉200亩标准化示范园相映成趣;收茧站、小蚕共育室、联户养蚕室配套齐全,36座新蚕棚、3套自动化养蚕设备投入使用,6处缫丝室有序运转,年养蚕2800张,产值突破800万元。此外,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全年培训蚕农950人次,重耳川蚕桑文化广场完善升级,形成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区。
“我们将以建设陕北最大蚕桑基地为目标,聚焦小蚕共育智能化、大蚕饲养轻简化等‘五化’体系建设。” 涧峪岔镇副镇长吕小忠表示,将推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利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依托蚕桑专家工作站,子长市已攻克10项技术难题,自动化和轨道式养蚕机械在全省首次应用后,人工饲料共育小蚕技术再度落地。此次发放的700张共育小蚕,覆盖涧峪岔、南沟岔、马家砭、安定等镇,同步发放的漂白精、多聚甲醛粉、特效脓病杀星等物资,为蚕农解决了后期饲养的后顾之忧。
“后续我们会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全周期跟踪服务,从大蚕饲养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指导。”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副主任白明雄说,将以科技力量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助力蚕农稳步增收。(文|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