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宜川县秋林镇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光伏蓝海映青山 绿电赋能黄土地

宜川县秋林镇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光伏蓝海映青山 绿电赋能黄土地

统筹|田乐乐 刘锐锐

盛夏七月,黄土高原上骄阳似火。7月21日,走进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岭上村,一幅壮观的生态能源画卷徐徐展开,连绵起伏的山峁间,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宛如一片蓝色“海洋”,正将炽热的阳光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

image.png

岭上村是陕西华电宜川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实施村子之一。陕西华电宜川光伏发电项目包括100MW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15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其中,林光互补项目采用行业领先的N型单晶硅双面光伏组件技术,共安装206908块580Wp高效组件,装机10万千瓦。

“宜川林光互补项目创新采用‘光伏+’开发模式,在不改变原有土地性质的基础上,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陕西华电宜川项目部项目经理颉延龙介绍,“该项目从2024年4月15日开工建设到全容量并网发电,仅用了7个月时间,实现了从规划设计到建成投运的全流程高效推进,创造了黄土高原地区新能源建设的‘宜川速度’。”

image.png

据测算,林光互补项目在25年运营期内,年均发电量可达1.5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4万吨。其环保效益等同于建设6800亩阔叶林生态修复工程,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始终。项目团队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采用了单跨33米的柔性支架,减少支架立柱数量,同时将支架高度提升至3.5~5.5米,为地面植被保留了充足的生长空间。”颉延龙指着光伏板下方茂密植被说,“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集电线路施工中,我们全部采用骡马、人工和无人机运输材料,实现了‘不砍一棵树、不伤一片林’的绿色施工承诺。”

image.png

这种“板上发电、板下修复”的模式,让贫瘠的黄土地焕发新生。光伏板遮挡减少了地表水分蒸发,板下种植的喜阴作物形成微型生态系统,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坡,如今已成为“固碳释氧”的生态屏障。南头村村民兰新成笑着说:“这些‘蓝板板’不仅送电,还帮我们留住了水土。”

板上高效发电,板下绿意盎然。“林光互补项目的实施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更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真正实现‘一地两用、双向增收’,让阳光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色动能’。”宜川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胡勇说。

据了解,陕西华电宜川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约14.2亿元,年发电量3.86亿度,占用土地约8000亩,每亩每年支付村民租赁费1200元,项目周期内总租金达1.9亿元。“以前荒地没有收益,现在租给光伏项目,不仅有稳定收入,还能在板下种些药材,获得额外收益。”南头村村民袁成奎高兴地说。

“在项目建设高峰期,我们累计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500余个;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宜川县贡献财政税收1246万元。”颉延龙表示,“作为‘华电福能 绿享三秦’品牌的践行者,我们将持续做好项目运营管理,确保土地租金按时足额支付,保障村民收益。同时,积极探索企业与村民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促进企地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近年来,宜川县抢抓国家“双碳”目标机遇,立足县域太阳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目前,全县已建成光伏项目总装机262.705兆瓦,形成了“光伏+”多元化发展格局。

“光伏项目的实施,是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宜川县工业和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兰裕军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光伏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在建项目早日投产。同时,进一步推广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创新模式,探索农光旅一体化发展新路径,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文|李文振)

宣传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