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河曲县召开启动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 本地化常态化演出新闻发布会

河曲县召开启动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 本地化常态化演出新闻发布会

统筹|刘志平

8月14日上午,山西省忻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河曲县启动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本地化常态化演出工作相关情况。河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县政协党组副书记丁国妍进行发布,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孙志虎,河曲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王红卫,著名导演、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执行导演王冼平,河曲县民歌二人台艺术团青年演员、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男主人公何长歌的扮演者邬光,河曲县文化馆青年演员、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女主人公何娟娟的扮演者许海霞分别回答记者的提问。忻州市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广播电视台台长赵宏伟主持新闻发布会。

丁国妍介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二人台、河灯会的保护传承工作,在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市委、市政府及保利文化集团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与河曲县委、县政府联合打造了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

这部作品由著名导演郎昆先生担纲总导演。主创团队多次深入忻州、河曲两地采风调研,还特别邀请国内知名文化学者、舞蹈家、编剧、导演、作曲家等业界精英,先后在河曲、忻州、太原、北京多地反复召开剧目策划推进会、创作座谈会、研讨交流会,为音乐剧的融合创新与完美呈现筑牢了根基。经过持续的精雕细琢与反复打磨,2024年国庆前后,该剧在忻州大剧院完成汇报演出,随后登陆山西大剧院开展公演;2025年1月9日,又亮相北京保利大剧院进行公演,每场演出均赢得广大观众的热烈好评。

来自社会各界的积极反馈,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古老的黄河文化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蓬勃生命力,河曲民间艺术在更大范围、更广人群中具有强大吸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建设中彰显出深厚感召力。汇演与公演的成功,更坚定了我们赓续文化血脉、弘扬地方文化、推动文化强县建设的信心与决心。为此,我们确立了推进《大河长歌》常态化、本地化演出的目标,并围绕“留得住、活得好、走得远”三大核心方向,展开了全方位的改进、创新与保障工作。

一、围绕“留得住”,打造本土演艺力量,实现真正扎根

“留得住”的核心,在于让本地演员真正达到能演、会演、演好这部剧的专业水准。《大河长歌》本地版邀请参与过三届央视春晚主创团队、2001年春晚总导演王冼平女士担纲执行导演,整合河曲本地活跃在艺术一线的优秀演员,组建全新的专属演出团队。在王冼平导演的倾力指导与倾情传授下,河曲本地演员不仅精准把握了《大河长歌》的精神内核与艺术精髓,更具备完整演绎全剧的实力。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大河长歌》真正在河曲、在忻州这片土地扎下了深根,更让剧目拥有了本地化的灵魂与鲜活载体,为其持续生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围绕“活得好”,立足北京版基础,全面淬炼提升

“活得好”的关键,在于坚守质量为王、精益求精的艺术水准。我们深切明白,唯有持续精进作品品质,才能赋予其长久的生命力。对标北京版实现全面再提升,既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使命,更是作品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郎昆总导演与王冼平执行导演的统筹引领下,主创团队对《大河长歌》展开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精雕细琢——从剧本与音乐的再度创作、舞蹈语汇的重新编排,到舞台呈现的反复锤炼,再到表演细节的细致打磨,每个环节都力求突破。这番深耕细作,旨在让作品的艺术水准实现新的跨越:让故事更具穿透力、情感更能直抵人心,让整部剧的感染力愈发醇厚,从而得以持续上演、赢得大众长久喜爱,真正焕发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

三、围绕“走得远”,政府市场双驱动,构建长效机制

“走得远”的核心保障,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为此,我们创新建立了“财政扶持+市场运作+激励机制”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为《大河长歌》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在财政扶持方面,县财政为《大河长歌》全国巡演、驻场演出及交流演出,每场均给予固定金额的专项扶持,为剧目“走出去”减轻资金压力。

在市场运作层面,我们鼓励演出团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突破地域局限,积极开拓外部机遇、盘活现有资源、拓展演出市场,通过争取更多演出场次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强化品牌意识,锤炼核心竞争力,以优质演出赢得观众认可与市场效益,逐步实现“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在激励机制上,我们精准出台考核奖励政策:依据在省内省外的省会城市、地市级城市大剧院及国内外知名剧院的演出情况划分不同档次,对应给予阶梯式奖励资金;按照获得国家、省、市级等荣誉的等级,为演出团体及主创团队发放差异化奖励。通过多层次激励,进一步激发团队内生动力,推动《大河长歌》走得更稳、行得更远,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目标。

我们坚信,这部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好剧”,必将持续焕发光彩,成长为弘扬地方文化的载体、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阵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纽带、推动文化强县建设的引擎,真正成为一部深入人心的“热剧”。

此次新闻发布会由忻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忻州市新闻中心承办。省、市主流媒体记者20余人应邀参加发布会。

链接:

答记者问

一、问:刚才提到《大河长歌》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要围绕“留得住、活得好、走得远”推动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请问忻州市文旅局下一步计划如何让河曲民歌、二人台等更多非遗项目走进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

答:孙志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非遗的保护传承不仅需要静态记录,更需要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大河长歌》的本地化、常态化演出,正是我们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今后,我们将重点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一是扎根本土,培养“带不走”的传承队伍。通过郎昆、王冼平导演团队对河曲本土演员的系统培训,将河曲民歌、二人台的唱腔、身段与现代音乐剧表演形式结合,既保留非遗原真性,又赋予年轻人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主动加入传承非遗的行列。

二是文旅融合,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深化非遗工坊与旅游的融合力度,让观众观剧后可参与河灯制作、民歌学唱等互动活动,将观演转化为深度文化体验,形成“非遗+旅游+消费”的闭环。

三是以剧为媒,辐射更多非遗项目。《大河长歌》的成功模式将形成示范效应。我们计划挖掘更多非遗资源,联合国内顶尖团队创作系列非遗主题剧目,通过“一项目一剧”模式扩大影响力;同时,推动非遗传承人与现代艺术家、文创企业合作,开发非遗IP衍生品,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归根结底,我们的目标是:让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变为“身边的文化”,从“被动保护”走向“主动传承”,最终实现“一部剧激活一座城,一种文化滋养一代人”的愿景。

二、问:请问保利集团对河曲非遗文化发展以及在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的创作和推广过程中提供了哪些支持与帮助?

答:王红卫(河曲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

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自2013年与河曲县建立定点帮扶关系以来,已走过12个年头,立足于河曲县“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保利集团的自身优势,保利集团高度重视对河曲县的文化帮扶,积极推动河曲民歌、二人台剧目到全国各地保利剧院开展巡演30余场,到全国各地保利社区开展演出40余场,为全国各地的观众展示了河曲民歌、二人台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将河曲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带到了全国各大城市,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根植于河曲民歌、二人台文化,属于民歌、二人台剧目的升级版,保利文化集团对《大河长歌》的创作推广高度重视,作为该剧目的指导单位之一,在创作和演出过程中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与支持,此前已协助圆满完成了《大河长歌》在北京和太原的演出。今后,保利集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以《大河长歌》为代表的河曲民歌、二人台剧目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争取每年在全国各地保利剧院开展5场以上常态化演出,助力河曲非遗文化进一步绽放异彩。

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河曲民歌、二人台文化定能够成为河曲对外展示的金名片,借此,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河曲、认识河曲、关注河曲、走进河曲,为河曲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三、问:请王导谈一下您执导的《大河长歌》这部剧最大的看点、特点和亮点是什么?

答:王冼平(著名导演、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执行导演):

原生民歌与音乐剧形式大不相同,不同的音乐风格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仅限于组合、结合不难,如各类晚会等。但用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舞台表演形式去完成同一个故事的叙事呈现,是有难度和须具备先决条件的,不但要组合、结合更要融合。这也是这部作品的看点、特点和亮点之一。

刚提到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音乐风格的复合式表达,原生民歌完成情绪情感的表达,音乐剧风格的音乐完成叙事和结构框架,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而非仅仅是结合,这也是这部剧的看点、特点和亮点。

作为导演,最幸运的是,在这部音乐剧创作过程中遇到了这样一个团队和这样一群真诚、可爱、质朴、唱着家乡原生民歌的原乡人。全剧38位演员全部是来自河曲民歌二人台的民歌传承人和民歌手,全剧演员无一人受过音乐剧专业训练。他们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三幕九场加尾声的这部音乐剧作品。作为导演,这也是我40年导演生涯里最值得骄傲的戏剧作品,也是过程最艰难的一部作品,自然也是最有看点、特点和亮点的作品。

如果这部非遗音乐剧题材的舞台作品能走出晋陕蒙、走进校园、走进剧院、走出国门,并常演不衰,那这部真正意义上的非遗题材音乐剧的传承意义将远远大于这部剧呈现形式本身。正因为如此,这部剧的潜力和后劲会很大,可提升的空间会很大,成为保留剧目的可能性会很大,这也是这部剧最大的看点、特点和亮点。

四、问:请问邬光老师,作为一名本土河曲民歌二人台演员,请你谈一谈参演这部大型非遗音乐剧的感受和体会? 

答:邬光(河曲县民歌二人台艺术团青年演员、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男主人公何长歌的扮演者):

我觉得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够有幸参演如此规格的非遗音乐剧,并且与国家一级导演朝夕相处一起搞创作,学习机会非常难得。我在剧中饰演的是何长歌一角,他是一位一生痴迷于河曲民歌二人台的民歌团团长,他的一生跌宕波折,在民歌团事业低迷时期,接连遭受了妻子的逝去、女儿的离家出走,当自己身患老年痴呆时迎来了女儿的回归和民歌团的再度辉煌。演绎四十年跨度的角色是对演员最大的考验,无论是剧中的唱腔,还是对人物的刻画,包括四十年的形体变化,声音音色的变化,神态的变化,情绪的把控等等,对我极具挑战,但收获颇丰。

说到体会,一方面出演这部剧对我个人的艺术成长意义非凡。我毕竟是二人台演员,演唱和表演风格与音乐剧完全不同,所以必须改变自己的演唱和表演风格,原本的原生态唱法更自由随性,而音乐剧唱法对气息、共鸣这些要求更严格。刚开始找不准发声位置,声音与剧情也融合得不够。后来在王冼平导演、各位老师的悉心帮助下,一边学习一边琢磨,慢慢才适应了音乐剧的唱法。最重要的是,通过出演角色让我对生活、对人性都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这对我今后的艺术创作是特别宝贵的收获。

另一方面,我们河曲县本土创作的大型非遗音乐剧,对我们河曲民歌二人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定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接地气的二人台音乐剧不仅会增强家乡人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还会激发社会各界对文化艺术创作的工作热情,同时让更多省内外人士真正了解并喜欢上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感受河曲文化的魅力,擦亮河曲县域名片。

五、问:请问许海霞老师,在对何娟娟这一角色塑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你是如何破解并演好剧中角色的? 

答:许海霞(河曲县文化馆青年演员、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女主人公何娟娟的扮演者):

《大河长歌》这部音乐剧是以河曲民歌二人台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展示黄河儿女对民歌二人台的热爱坚守的历程,时间跨度比较大,历经1979-2019整整40年。对于我这个四十多岁的演员来说,要演好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压力是非常大的,需要认真地揣摩角色,不能让自己身上有一点中年人的影子,这是我感觉最难攻克的。

破解表演难题方面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我是土生土长的河曲姑娘,从小就看民歌二人台,在历史变革中,也能切身体会到老一辈艺术家对保护、传承、发展二人台艺术的艰辛与不易。我出去外地演出也唱民歌二人台,明显感觉到大众对这门艺术的喜爱与肯定。作为一名演员,一名本土演员,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作出贡献。

第二,县里的领导、王冼平导演和同行们的支持与鼓励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我不能辜负大家的认可与希望。在排练中,王冼平导演一直鼓励我,给我认真指导,一遍又一遍走戏不厌其烦,导演组对工作认真与投入深深感染了我,所以即便遇到困难,我也要一个个克服,我也要认真演下去,这也是一个演员的职业操守。

 第三,我演这部剧是出于我对民歌二人台及家乡的热爱,其实也是一种缘分。我感觉剧中何娟娟的经历跟我出奇的相似:从小喜欢唱歌,可以说视歌如命,在1993年出外求学吸取养分,发展完善自己的歌唱技巧,2023年回到家乡继续演唱民歌二人台完成我的舞台梦想。我的生活经历与剧中人物何娟娟真的很像。我深爱着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腔腔调调,当遇到这部剧以及这个角色的时候,明知压力很大,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力演好这一角色,对得起这部剧,对得起导演团队,对得起乡亲父老。

ca1f466d02e0fc5dee6995970f1de82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