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黄河壶口瀑布浊浪排空,声震如雷。站在陕西省宜川县黄河岸边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梯田如画,新苗挺立,淤地坝锁水土,人工湿地净化水质……一幅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行的壮美画卷正沿黄河西岸徐徐展开。
近年来,宜川县始终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举全县之力打好黄河“几字弯”生态治理攻坚战。通过系统推进植树造林、旱作梯田、固沟保塬、淤地坝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累计完成营造林7.3万亩,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1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跃升至73.35%,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在这片焕发新生的土地上,昔日的荒山秃岭已悄然披上绿装,一条条小流域实现了从“黄沙漫天”到“绿意绵延”的华丽转身。在集义镇流湾头村,村民罗友林站在花椒园里,望着层层叠叠的旱作梯田感慨万千:“过去这里水土流失严重,一场暴雨就能冲走半年的心血。如今有了梯田和淤地坝,泥土不再流失,收成也有了保障,这绿水青山就是咱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啊!”
在仕望河畔,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雨污分流改造、仕望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施工现场机器轰鸣。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县壶口、昝家山、秀西3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平均水质指数位列全市第一。与此同时,该县还强化扬尘管控、秸秆禁烧和工业减排,1-5月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128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二;实施农用地安全利用工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土壤和地下水保持总体稳定。
生态修复的累累硕果不仅镌刻在大地之上,更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生动回归。“快看!黑鹳又来了!”在仕望河畔,摄影爱好者赵洁兴奋地按下快门,镜头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优雅的身影与清澈的河水相映成趣。今年以来,宜川县通过开展野生鸟类保护专项行动,累计查处非法捕猎案件12起,救护野生动物23只,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选择在此安家落户,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
“生态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县上下的行动自觉。从政府到企业,从村庄到个人,治理模式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的转型升级,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共建”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如何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宜川的生动实践给出了精彩答案。在黄河沿岸抗旱保供综合试验示范区,智能滴灌系统正为千亩果园精准“把脉”补水。该示范区创新采用“集雨窖+水肥一体化”技术,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0%,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5400元。这一“节水增效”的创新模式已成为全市黄河沿岸系统兴水工程的标杆样板,在今年5月的现场观摩会上赢得广泛赞誉。
与此同时,宜川县抢抓“双碳”目标机遇,积极布局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转型升级。苹果产业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现年减碳1.2万吨;壶口瀑布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着力打造“零碳旅游”示范点,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稳定增长,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生态是宜川最宝贵的财富,保护黄河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宜川县水土保持工作队队长王贝贝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运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构建生态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理的全链条防控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宜川智慧’和‘宜川方案’。”(文|李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