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民间舆论要与改革精神共振

民间舆论要与改革精神共振

刘远举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 2021-09-17 | 南风窗

糟糕的是,某种程度上,民间舆论反而成为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阻碍改革的预言。

二、三次分配,共同富裕,是当下的社会热点。关于三次分配的论述,此前出现在2019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际上,这个决定,不但提出了要加强二、三次分配的作用,也提出了要在第一次分配中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提法。

中国的新经济虽然发展迅速,民众虽然受益于此,但在观念上,却未必认同。比如,算法除了约束劳动者,同时,也能在订单分配、路线规划上提供更高的效率。此外,算法还能通过大数据,掌握单个个体的路线,从而快速把单个个体的劳动技能,变为整体的劳动技能,从而提升整体的效率。那么,算法是仅仅从骑手身上提取、剥削劳动,还是创造了自己的新价值?再比如,网约车系统,提供导航、供需对接、预测拥堵,完成支付、质量控制等一系列功能,使得网约车成为一门可行的生意。那么,网约车平台是单纯寄生在司机身上,还是创造了自己的新价值? 

某种程度上,《决定》回答了这些问题。算法、游戏、视频这些产品与服务,由知识、管理、技术、数据等要素组成,肯定了这些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也就是肯定了算法、游戏、视频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某种程度上,也肯定了其价值。自然也就从根本上,肯定了互联网公司的意义、作用。但是,这部分包含极大积极意义的政策,消失在舆论中,这是为什么?

对自媒体来说,新要素参与分配,太过枯燥,不会有流量。而“均贫富”这个话题,能让一部分人恐慌,让另一部分人兴奋。自然,在民间舆论场,在互联网企业间,在资本市场,都被导向了情绪化的解读。而且,普罗大众不具有经济学的、市场的、营销的知识,只能用计划经济式的传统观念与直觉,去解释经济现象。而只有迎合这些观念的自媒体、专家、大V,才能凸显出来,那些市场化的声音,都注定消失在普罗大众的转发之中。舆论导向也由此形成。

这就形成一种奇怪的局面。在当下的舆论场,深受观众欢迎的大众思想节目、辩论节目的嘉宾,面对青年侃侃而谈,其在思想光谱站位上,更倾向于保守,更倾向于否定市场价值,而顶层设计的政策的思想光谱,反而更具改革精神,更加肯定市场的价值。专家虽然有专业知识,但也多多少少受舆论影响观点,即便不被影响,也多多少少会畏惧舆论;这个时候,能影响到决策的专家、智库意见,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了。更何况,监管部门本身也要回应舆论。 

最终,大众的错误观念,逐层传递到具体负责事务的部门,进入具体的政策。于是,几个文青记者的情绪;对市场一窍不通的语文老师的文章;甚至一条微博,都能通过十万加、热搜直接影响到具体部门的专业的经济政策,然后,又回到社会经济生活中,落实到市场中。然后,同样通过上述的机制,再次循环。

这个时候,民间舆论场不但不能与具有改革精神的顶层政策相呼应,更糟糕的是,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阻碍改革的预言。多年前,邓小平不断强调解放思想,冲破旧习惯势力的禁锢和束缚。如果那时更多的是指干部、政府部门解放思想的话,那么,在当下,如何让普罗大众具有正确的经济思想,则是中国改革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