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75年,灼灼巨星

75年,灼灼巨星

策划 | 南风窗编辑部 统筹 | 朱秋雨 黄茗婷  | 2024-09-23 | 南风窗

他们身上的灼灼光华,照亮宇宙深空的长夜,也照亮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

历史的长河其道漫漫,每个时代所能经历的,都是浩瀚汪洋中的一滴水。转眼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75周年了。

75年,不太长,也不太短,一个世界性大国,从积贫积弱、受尽凌辱中崛起,迈向现代化,奔向民族复兴。其间有百般波折,千般艰难,万般兴废,但是,总的方向是快步前行,总的氛围是充满希望。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人们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许多宏大的角度,也可以从生活、观念、健康等比较微观的角度,去打量共和国的75年。而我们徘徊复徘徊,发现万千线索当中,科技是贯穿始终的,也是横跨中国发展所有领域的。

马克思主义以生产力作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制度、治理、经济形态等等,不断寻求突破,不断自我革命,其目的归根到底都是推动生产力发展。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会作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介入社会,改变社会,从而改变人的处境,乃至改变人的存在方式。在今天,早已得到了现实的雄辩验证。

为此,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被这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发展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中国人民自己干出来的”。顺着科技这条线索,我们更加确信这个判断。科技的创造是人民的成就,其中闪烁着许多高大伟岸的身影,他们是人民的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

今天,中国社会对科技的重要性有了刷新性的认知,对科技也更热情,更好奇。从0到1,从无到有,创新的动力是什么?创新是如何实现的?科学进展的过程令人如此意外、欣喜、着迷,以至于现在有一门专门的学科—科学学,“研究科学技术体系的组织结构,研究体系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研究科学技术与哲学的联系等。这也可以被称为‘科学的科学’”。

而人的因素—人的智力以及意志力在各组动态神经元的互动与刺激下,爆发出的能量始终难以量化,却又至关紧要。在人工智能领域,这叫“智能涌现”。于科学家而言,思考正是其存在的本能;做出创新的深层动力,源于祖国和社会的需要。新中国成立至今,正是得益于科学家们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坚持,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才在东方巍然屹立。

在中国辉煌的发展长河中,众多卓越的科学家犹如璀璨的星辰。他们是国之栋梁。通过阅读他们的人生,创新背后的密码也将浮出水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面临时常艰难、失败的人生与科研之路时,始终是不屈、果断、坚持自我的。我们坚信,追星应当追崇这些真正的英雄—大国科学家。

群星闪耀,我们只能述其一二。他们身上的灼灼光华,照亮宇宙深空的长夜,也照亮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