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吉卜力风”的AI,可爱而且危险

“吉卜力风”的AI,可爱而且危险

齐然 | 2025-04-24 | 南风窗

我们真的人人都想创造力十足吗?那又会是一个怎样“内卷”的世界?

前些日子一打开互联网,看到的都是AI生成的“吉卜力风”。一会儿是某个朋友把自己的头像“吉卜力化”了,一会儿是某个朋友往群聊里发被可爱、清新的风格改变的历史事件照片。不过,大家在狂欢和热议AI发展之迅速的同时,也有人暗暗焦虑:是不是就连宫崎骏也要在AI面前失业了?

这种焦虑或许大可不必,就算未来AI也会掌握新能力,可以把一段现实视频改造成“吉卜力风格动画”,但要让AI像动画师制作原画、分镜设计那样,从头生成一段吉卜力风格动画,难度还是很大,毕竟2D动画是用更艺术加工的方式描摹现实,需要更多的人的创意。而且在2D动画中描绘动作、姿态,也需要对现实世界物理感的更深入理解,生成式AI暂时还很有局限。

不过,“AI吉卜力风”大热,也的确提醒我们:许多工作正面对危机。

美国动画行业的职工协会在2023年曾做过一项包含动画、游戏等相关行业的调查。调查发现,受访的工作室中,51%预计会用AI来辅助3D建模;41%预计会用AI辅助2D艺术创作;25%预计会用AI来参与剧本设定。仅仅在一年之后,相同的协会又联合其他机构得出了一份口气更严峻的调查报告。新的报告指出,AI浪潮已经不可阻挡,“现有的一些工作岗位会被取代,很多会被完全淘汰”。

具体是怎样的呢?

这次“吉卜力画风”,冲击到的主要会是图像领域。针对这一领域,被调查到的美国电影、电视和动画公司中,已有68.7%在采用生成式AI。而被调查访问到的相关行业管理人员中,1/3的人预测说,3D建模师和视频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将在未来3年内消失;还有大约1/5的人认为,两年内AI会取代大量的故事板、插画、材质呈现和其他细分领域的动画师,以及取代UI/UX设计师、3D艺术家等岗位,总共在美国影响的职位数将超过11万个。

我打开我的AI助手,问它:“是不是很多设计师、动画师等等职业都要遇到危机?”它回答说:“真正有价值、能引发共鸣的作品依然需要人类的独特视角和情感投入。”

我们也常常说,只要有创造力和“人味”,不用担心工作被AI取代。但是,上述的报告恰恰提到了这样一件事,那就是AI对不同分工位置上的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报告提到,最容易被AI整合、取代或淘汰的工作,集中在最基础的“入门级别”的职位上。其次是那些分包、零工的从业者。这些工作会在AI推广的过程中越来越不稳定,收入也可能会降低。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整个职场的上升渠道会变得完全不同。这些初级岗位,在以前都是“一边做一边学”的,一个新手历练了几年后可以尝试通往中高级。但AI加入后,一方面新手适合的岗位会变少,另一方面新手也因此更难拥有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更难成为行家里手,也更难获得好的职位和薪酬了。

是的,AI时代,创造性的工作会持续,但我们真的人人都想创造力十足吗?那又会是一个怎样“内卷”的世界?会不会为了AI不具备的创造力和人文关怀,我们要三岁就去读托尔斯泰或者临摹达·芬奇?又或者,一般人想要成为有创造力的人的时候,会不会发现自己仿佛在大海里游泳,创造力仿佛天边的遥不可及的海岸线?

“吉卜力风”席卷网络的时候,我们也是时候开始考虑未来的职业政策了。比如,如何为初入行的人提供某种不受AI影响的学习、练习和提升能力的空间,促成可以和AI互补的状态?这样的路径又可以怎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