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出生率呈现总体降低趋势。就算在人口一度激增的国家,老龄化的问题也在慢慢浮现,与之相应,退休金、医疗等社会福利也日渐承压。许多国家因而不断延长退休年限,“工作到老”也成大势所趋。
延长工作年限乍看不难。然而,哈佛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丽莎·伯克曼团队的一项研究指出:延长退休年限不代表着很多人真的能工作到那个年纪。
研究发现,在美国,很多人面临着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困境。数据显示,当地50岁到60岁的居民中,只有大约50%的人能稳定就业。另有大约35%左右只能是断断续续地就业,15%没有工作。也就是说,在美国,尽管退休年龄延长,很多人反而在50多岁就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剩下不少人要很努力才能勉强继续工作。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伯克曼的团队认为有四个原因。
第一是传统工作模式正在瓦解。美国曾经的模式是丈夫赚钱养家,退休之后有企业和商业保险的退休金覆盖,主妇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但今时早已不复往日。近10年来,一般人能找的工作更是越来越零工化。雇主在雇佣零工时,自然也尽量不会找年纪偏大的。于是,很多人就算想延长退休,实际上也没工可开。
第二是人们面临更大的照护长辈的压力。和中国类似,美国的人口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中也变为一个家庭平均不到两个孩子。人们的平均寿命又在增加,结果很多延迟退休的人在五六十岁时还要照顾在世的父母,相关的劳动法规却没能提供灵活的请假制度,在时间安排不过来的情况下,不少人干脆不再工作。
第三是美国社会中40到65岁的人士的健康情况变得更差。研究认为,这和贫富差距扩大有关。举例而言,根据数据,美国最富有的25%的40岁男性平均预期可以活到87岁,最穷的25%则平均预期只能活到77岁。这样的差距下,社会中一部分脆弱的人群其实甚至会比以前更早失去工作能力。
最后则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共服务不断缩减,导致那些有稳定工作的人之外的其他人缺乏合适的退休金储蓄系统,而零工经济越来越多,正在加剧这个问题。
这项研究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虽然美国和中国国情不同,但在同样的老龄化压力下,打工人都会面对不得不延长工作年限的境况,而美国的问题提醒我们,如果只把“延迟退休”看成“多干两年”,我们就可能会忽略打工人在其中面临的困境和麻烦。
伯克曼的团队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很值得一提,叫作“劳动政策就是退休政策”。她们提到,既然工作时间如此延长,那么更不能在年轻时候就把打工人“吃干抹净”。只有维持可持续的职场环境,才能让大家不至于到老陷入上述境地,尤其是,要通过政策、制度等等方面的设计,让人们在长期工作中能够尽量实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不能让人们青年时被过劳的工作拖垮了身体,到老又发现要么距离退休遥遥无期,要么还没到可以领取退休金的年龄就找不到工作。
针对这些问题,她们也提到了几个我们这里或许也可以借鉴的改进方向:一是要控制工作场所中的工作时间—每天的工时不能超标,还应有更好的带薪假、弹性工作制和兼职工作制;二来是在零工经济越来越多的背景下,政府有必要主导建立一套更普惠、更灵活的退休金系统—既灵活便于流动,又能够强制雇主和平台支付部分退休金,这套系统,才能应对大家未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