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南风窗在创刊20周年之际,以“调研中国”为名播下一粒种子。当时有人问:为什么要资助一群毫无经验的大学生走向未知的田野?我的前辈陈中社长在项目发起词中写道:“除了开眼看世界,大学生更要深入地看中国。”廿载耕耘,“调研中国”引领数以万计大学生深入田野,触摸有力的中国脉动,书写生动的中国故事;其理念与实践激荡的回响,已触达百万计青年。
今天,当这粒种子长成滋养万人的大树,当参与过“调研中国”的青年学子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我依然想重申这份初心:我们支持的从来不是“调研”这一形式本身,而是青年与土地深刻联结的勇气。
我们坚信,通过这样的联结,青年们能够真切理解中国的现实国情,聆听大地的心跳。调研不仅是对知识的探索,更是对社会责任的践行。每一次深入基层的调研,都是对青年学子的一次洗礼,让他们得以在实践中成长,在思考中成熟。我们希望看到,年轻人的行动,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定支点。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当AI已经能够生成调研报告,我们为何还要鼓励学生以最“原始”的方式深入田野?因为算法的逻辑推不出泥土的芬芳,更难以捕捉访谈者一个眼神的闪烁、一次沉默背后的难言之隐,无法替代在共同劳作中建立的信任,也无法产生基于共情与观察的创造性洞见。技术解放了我们的手脚,但界定问题的洞察和解决问题的智慧,永远源于“在场”的亲身体验。“思想创造价值”一直是南风窗所秉持的坚定信念,而正是对“在场”的执着追求,赋予了思想以冷静思考和深刻剖析的力量。
而今,青年朋友们生长在一个比我们当年更复杂也更精彩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有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等科技突破带来的无限可能,也面临着人口结构变化、环境治理等现实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的调研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只有准确把握中国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只有深入理解基层的真实需求,才能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有实效。
当然,20年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学生们曾遭遇过基层的不解,他们的报告也曾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但正是这些挫折,让他们褪去了书斋中的天真,对中国复杂的国情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知——这份收获,远比一份完美的报告更加珍贵。
站在2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调研中国”项目最宝贵的成果不是那些获奖报告,而是涵育了一代具有“中国关怀、世界眼光”的青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我们看到的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实践。为了守护这份实践的纯粹与专业,我们坚持邀请资深记者编辑为入围团队提供专业培训,并力邀各界名家学者担任导师,倾囊相授。这一切的初衷,都是为了给青年的第一次田野探索架桥铺路。也正是这样的锤炼,让调研的种子生根发芽:他们中有人成为政策研究者,将田野观察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参考;有人成为企业创新者,用市场机制解决调研中发现的社会问题;更多人则在各行各业中保持着调研赋予的思维习惯——尊重事实、独立思考、理性批判。
“调研中国”早已超越了一个项目的范畴,它凝练为一种精神——对真实世界的渴望与探索。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始终是理解社会、推动进步的关键途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数据的积累,更是对数据的深度解读与对背后故事的深入挖掘。希望这些文字,能成为一颗新的种子,激发更多新颖的思考与行动。
展望未来,“调研中国”将如同持续闪耀的火炬,照亮青年前行的征途,指引他们深入基层、洞察国情,滋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坚信,通过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调研中国”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薪火相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风从南方来,拂开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更是下一个20年的中国,正在青年笃定的脚步下徐徐展开。
值此南风窗创刊40周年暨“调研中国”项目启动20周年之际,我想引用南风窗创刊词中的一句话与青年朋友共勉:“以理性的目光观察社会,以建设性的态度参与社会。”愿你们心怀理性、良知与责任,带着建设者的热忱启程,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躬身实践,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调研故事。
无论走多远,真相所在之处,媒体如风守望。南风窗将始终守护稀缺的价值,传递冷静的力量,与青年朋友们并肩同行,一起见证社会变迁、人心所向和时代进步。期待20年后,风再起时,每一位躬身实践者都能自豪地说:我曾用脚步丈量中国,用思考启迪智慧,用行动推动变革。
这,就是最好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