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了疫苗保护的“后疫情时代”,病毒似乎不再是美国人最大的劲敌,反而生计上的困难,如物价飞涨、返岗迟缓、中小学开学难,成了全民“公敌”。
用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内的西班牙语老师塔米卡·莫拉莱斯的话说就是,你也许不会得新冠,但你一定会得疫情“后遗症”。
开学难,家长更难
卡特·克里斯蒂安往常最爱做的事,就是每天早上在街边等校车。每当那个标志性的黄色巴士在他的视线中逐渐放大变得清晰时,卡特总会挥舞着手,激动地喊道:“校车来了!校车来了!”
不过,2020年3月,处于新冠疫情暴发期的芝加哥颁布了居家令,刚从幼儿园顺利毕业的卡特,自此就没能踏入新学校。
“现在每天早上,卡特还会站在窗边问我‘校车要来了吗?校车要来了吗?’”卡特的母亲阿什利·克里斯蒂安告诉南风窗记者,“我感到很难过,因为他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也难以解释。”
卡特是特殊的。他在出生后不久就被确诊为自闭症,很小就开始了干预治疗。但卡特的遭遇却并不特殊。反复无常的疫情,使得美国很多中小学校仍然无法开学,学生仍被困在网课中。
孩子无法返校,最头疼的便是家长。母亲阿什利说:“从居家令颁发的第二天起,我们家就开始鸡飞狗跳。卡特每天都在走廊里来回疯跑,时常发出怪叫,整个人很躁动。这些都是之前没有发生过的,我们也手足无措。”
因为身患自闭症,卡特的起居极其依赖于父母给他制定的生活法则。在疫情前,他有固定的起床、上学、放学和理疗时间,如果跟着这一套流程走,卡特便可以正常学习和生活,但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波动,他就会变得焦躁不安,甚至会出现无意识的“自残”式的冲撞行为。
“新冠给我们带来的只有混乱。”阿什利表示,“卡特的生活规律已经完全被打乱,尽管我们在尽力为他重新制定一个规律,并让他适应,但他不理解,他的行为就像在问我们,‘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总是在屋子里?’”
2020年,西蒙斯自闭症知识研究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有一个或多个自闭症儿童的8000个家庭中,82%的家庭表示新冠疫情对他们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还有63%的家长认为,治疗的中断、学校关闭和专业诊所的关停是影响他们的三大因素。
“无论对家长还是孩子来说,长时间闭门在家都是一种折磨。”佛罗里达大学的神经科医生阿德里安·埃什拉吉告诉南风窗,“尤其对于患有自闭症、多动症的儿童来说,一旦你改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流程,他们就很难调整自己,也很难集中注意力,这让他们很难学习和生活。”
同样感到痛苦的,还有身为老师的塔米卡·莫拉莱斯。她家中有个在读五年级的儿子马克西米利。“上网课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灾难,对他没有一点好处。”塔米卡发现,儿子在前20分钟还算比较投入,之后没多久,他的思绪就会飞到九霄云外,并且任何细微的声音、任何琐碎的事情都足以让他分心。
“我有教学经验所以知道如何管教孩子,但那些在远程上班,同时家里还有上网课的孩子们的父母呢?他们能怎么办?”塔米卡感到分身乏术。
住在芝加哥郊区的阿什利·哈比森是个单亲妈妈,她不仅打着两份工,还肩负着照看两个孩子的艰难职责。
在封城期间,哈比森的自闭症儿子德文经历了很多情绪动荡。“他会哭醒,告诉我想上学。但他不明白为什么他不能上学,于是又开始变得不说话。”
“我想帮助他,但我不知道如何帮助他。”在接受采访时,视频里的哈比森泪如雨下,房间里还传来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哭闹声。
今年8月30日,芝加哥公立学校终于迎来疫情期间第一个真正的秋季开学日,哈比森称这是对家长的一场“解救”,德文也成功入读特殊学校。
不过,爱上学的卡特暂时不会返校了。一年半的疫情已经将他的生活规律冲撞得支零破碎,同时因为线上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卡特的学习、社交等能力也在不断退化,如果转去线下上课,母亲反而会担心他在学校无法适应。
“两年,一切又好像都退回到了起点,我们就这么功亏一篑。”阿什利叹气道。
节衣缩食
疫情“后遗症”的另一症状,便是高居不下的物价。
根据劳工局8月发布的最新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美国的食品价格在7月再次上涨了0.7%,而在过去一年,食品价格已累计上涨了2.6%。食品趋势专家菲尔·伦珀特预计,这将成为美国物价的新常态,并将持续至少两年。
阿什利明显感受到了物价的飞涨,她表示:“以前每周去超市,300美元的食物可以至少供我们一家三口吃一周,但是现在每次的账单都至少多了五六十美元,连瓶装水都在涨价,无机产品的价格也已经和疫情前有机食品的价格相差无几。”阿什利苦笑道,“唯一涨不起来的就是工资。”
在疫情初期,许多食品的价格就已经开始急剧上涨,但在过去几个月中,飙升已经逐渐平息。普渡大学农业经济学系主任杰森·卢斯克认为,美国经历了一次物价大飞跃,现在则进入了更加缓慢而稳定的上涨阶段。
尽管物价涨势放缓,但别忘了疫情期间曾一度飙升至历史峰值的失业率。发放纾困金只是暂时性的疗伤,高通胀这个疫情“后遗症”,至今还没有“解药”。
疫情刚暴发没多久,阿什利的丈夫乔纳森·克里斯蒂安,就经历了一次“暂时解雇”。
乔纳森在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从事地勤工作,但因为疫情期间的交通管制令,航空业遭受了沉重打击,乔纳森也有半年时间无活儿可干,更没有工资收入,一家三口仅靠着阿什利的月薪和政府发的纾困金勉强度日。
阿什利表示,自闭症儿子每月的治疗费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即使有保险报销,单次疗程的价格也高达30至40美元,而卡特一周至少要接受3次治疗。除此之外,卡特在生活上的需求也比同龄小孩多得多。虽然他已经7岁,但目前仍然需要纸尿裤等生活用品,每个月至少有450美元是单独花在卡特的生活起居上的。
“这笔账很难算,我们家没有存钱的习惯,更没有这个机会。乔纳森和我的工资基本上都用来还信用卡账单和一些房贷和车贷,到月末基本就所剩无几了。”
阿什利曾经很庆幸疫情期间,因银行更改条例可以暂时不还贷也不还利息,夫妻俩每次都能拿到最高额的纾困金,解了不少燃眉之急。随着疫情放缓,乔纳森也于2020年年底返岗,但当他们以为生活终于要重回正轨时,通货膨胀却接踵而至,并且一路狂飙,阿什利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我们在疫情期间得到的福利,仿佛都在一点点被赎回,而且这是望不到头的。”电话另一端的阿什利感到很沮丧。
如今,阿什利一家要同时偿还疫情期间推迟几个月还的房贷和车贷,还在面对更加昂贵的基本生活开支。
“我已经很久没有出门逛街了,现在去超市也会反复对比价格。比如去Target超市的时候,我以前可能会买舒洁的纸,但现在只会买超市的自营品牌,能省一点是一点。”阿什利表示,“我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只是不知道要熬到什么时候。”
住在俄亥俄州的阿曼达·汤普森也深有同感。阿曼达一家四口是Costco超市的常客,虽然Costco一直以量多、价格实惠深受美国家庭的欢迎,但阿曼达发现Costco也没能顶住疫情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记得以前一磅牛排大概是10美元,但现在已经涨到16美元了。还有鸡蛋、牛奶、卫生纸等等,基本上我们要吃要用的都在涨价。对于我们这种大家庭来说,每件单品即使是涨一美分,最后在小票上都会发现要多出很多钱,有的甚至在翻倍涨价。”
阿曼达直言“感觉家里快吃不起肉”,以前他们会为了省时省力在Costco一站式购物,但现在阿曼达会专程跑多个超市,买不同的菜品,只为更优惠的价格。
“本来计划2020年就还完所有学贷和房贷的,现在我们已经把计划挪后至少5年。”虽然阿曼达对通胀有不少怨气,但她认为自己依旧是幸运的。“疫情期间我和丈夫没有被裁员,所以收入没受影响。那些丢了工作的家庭,一定比我们更难。”
不愿工作?
美国通胀的“高烧不退”,在不少经济学家眼里是一个“经济复苏”的标志。《华盛顿邮报》的分析认为,从价格的对比上来看,这也可以说是暂时性的回弹。
比如在2020年4月的疫情暴发期,机票价格同比下降了24%并且持续走低,但在今年重新开放经济、允许旅行后,可以预见的是,酒店、机票、火车票等价格会大幅上涨,即使是涨了25%也不足为奇。这也是为什么白宫和美联储的高级经济决策者认为一切都在掌控当中。
但在经济复苏的大环境中,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依然陷入另一个怪圈—失业率居高不下,很多企业却招不到人。
在7月的最后一天,全美招聘的岗位数跃升至1090万,这是自2000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奇怪的是,失业率仍维持在6%左右,约为疫情前的两倍。
作为居家办公的在岗人士,阿什利表示理解返岗迟缓的现象,她表示如果不是因为公司允许她居家办公,并且乔纳森差点丢了工作,她大概率会选择辞职,在家专心照顾卡特。这在她所处的自闭症患儿家属的圈子内,也再正常不过。
同时,摩根大通经济学家迈克尔·汉森认为,人们正在花时间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额外的失业救济福利。
截至4月17日,美国劳工局的数据显示,已有超过1610万人领取了失业福利。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除了能获得各州常规的救济(平均下来每周能拿到318美元)外,根据美国国会通过的纾困法案,每周还能额外得到300美元补贴。照此计算,领取“双份”失业救济金的失业者,平均的周收入反而比时薪15美元的全职工作者要高。
对此,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史蒂文·戴维斯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一语中的:“如果你失去了一份上下班只需15分钟、工资接近最低标准的工作,那么去找一份上下班需要60分钟、工资一样接近最低标准的工作可能就不值得了,特别是在学校停课、你又没有托儿服务的情况下。”
今年9月,大部分州的失业救济金都到达了期限,申领失业救济金的人数也在不断下降。有分析认为这是“劳动力市场的反弹正在积聚力量的又一个信号”。至于疫情的伤口何时才能愈合,没人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