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泉州启示录:“民营经济第一城”走出混沌

泉州启示录:“民营经济第一城”走出混沌

本刊记者 王晴 | 2024-01-15 | 南风窗

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始终在这个“民营经济第一城”的身上流淌,哪怕它罕见地陷入了经济负增长的时刻,民营经济的超能底蕴也在政企携手共进中再次展露。

VCG211440647755.jpg

泉州鲤城风光(图/视觉中国)


2024年的元旦节刚过不久,企业家王淑铮已经站在一场泉州企业战略研讨会展牌前,双臂交叉,似自信又似思索。

在她身后,被主办方放置在合影墙上的企业发展关键词,和她要理清的思绪一样多。

2024年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泉州召开了一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几乎前后脚,这场面对泉州本地企业家的闭门研讨会,亦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来。一同出现在这场开年战略研讨会的本地企业家,超过了百人。

这个由晋江市委、市政府牵头主办的研讨班,被称为“领航混沌创新班”,从2021年起至今,已办至第三期。参与者隐约感受到,和他们被赋予的名字一样—曾经轰轰烈烈的“品牌立市”暂告一段落,自上世纪崛起的多个龙头企业,无可避免走入行业周期波动与外贸困境的夹缝中,如今的泉州,正处于一个新的“混沌”时期。

在泉州当地,有一串独特的数字—“8899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泉州约80%的税收、80%的GDP、90%的研发投入、90%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这串数字所指的民营企业,曾托举着泉州,使其连续22年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一,更使泉州有了“民营经济第一城”之名。

但也正是走入转型深水区的民企,一度让泉州在2022年被福州反超,使其2023年上半年GDP增速降为3.1%,在国内主要城市中接近垫底。

以占比超当地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三成的纺织鞋服产业为例,走出了安踏、361度、鸿星尔克、匹克等多个全国知名鞋服类品牌的泉州,其2022年石化—纺织鞋服产业链条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连续两年低于泉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而在2023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0增长,直至下半年该指标才逐渐上涨。

用人成本、关税成本、生产透明度等因素的提高,均在挤压当地主要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

内卷价格早已不是企业的出路,当下,生长在泉州的民营企业们急需一个全新的定位。

2023年10月,在连续多次强调做优做强民营企业后,泉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2023泉州民营企业100强”奖励办法的通知》,掷出千万的“真金白银”支持上榜企业,以鼓励各家民营企业大胆探索。

这是泉州的诚意,也是一座城市拼搏精神的具体体现,正如“混沌”的内涵一样,找到发力点后,是天地始,万物生。


冰山迫近时

“一个时代的周期已经过去了。”在泉州晋江埋头经营男装工厂20多年的王淑铮,很早便有这种逝去的感受。

她曾描述,那是一种“泰坦尼克号撞向冰山”的危机感,待她察觉异样时,不少订单正从她和同行手中流失,涌向了东南亚。

事实上,早在2015年,泉州一路高歌向上的进出口总额就开始回落。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纺织及服装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逐年下降,由2015年顶峰时期的38.20%,一路降至2019年的33.85%。

这个曾在唐代跻身国内四大通商口岸之一的小城,曾在上世纪末,凭借港口人素来的胆大与勤勉,接下了台湾部分产业转移,由此萌生出一批脱胎于家庭作坊的鞋服工厂。

随着分工发展,泉州当地逐渐形成一条纺织鞋服产业链,并与其他制造业企业一道,将泉州从一个不受重视的中位小城,送上福建省经济总量第一的宝座。

但曾在其他先发区域上演过的制造业转型,也逐渐出现在泉州。

坚守在市场前线的民营企业家们发现,泉州成熟的产业链并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受制于用工成本及关税抬升,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外贸订单,往往会被东南亚成本更低的国家承接,甚至配套产业也在逐渐外迁。与之相对的,正是在2018年,越南超过孟加拉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纺织及服装出口国。

冰山迫近泉州企业的鼻尖,这种逼近的危险,让部分企业家向前先行一步。

在比对了流向东南亚的订单后,王淑铮意识到,鞋服这类门槛不高的传统产业,必须迈向中高端才有自主权。“如果工序简单的订单外流,那势必有一些品牌因为供应链等原因,选择留在中国。”

2018年,王淑铮二次创业,创办晶为体健服饰制造有限公司。她瞄准中高端体育服饰制造赛道,在功能性服饰上积累经验。

产业的向上走,不是企业家独自起心动念即可达成。由于大部分供应商习惯于低端跑量,王淑铮除了规范自身工厂的生产流程,还花了大力气与供应商进行流程磨合。

为找到能稳定提供合规产品的供应商,王淑铮几乎要跑十几家工厂,才能找到一家合作商。以布料为例,要提供克重均匀、色牢度合格的布料,不是引入特定的机台即可达成,更重要的是注重管理规范,将保养机台等操作写入日常流程。

对生产方而言,看似重大的更改,仅来自对细节日复一日的坚持,但这些细节足以让许多企业对合作望而却步,甚至因为走中高端路线,不少顾客也对工厂高昂的价格心生疑虑。

但王淑铮没有停止向上变革。除了花大价格规范自身工厂的生产空间及制度外,她也找到了认同自己理念的供应商,彼此跳出压价相争的圈子,逐渐达成良性循环。

率先完成企业规范转型的王淑铮很快夺得了先机。2020年,在瑜伽服饰随全民健身热逐渐受追捧的日子里,王淑铮凭借工厂的生产能力切入这条赛道。一开始,有客户因价格较高,仅下单1000件,但在感受到产品品质后,翻单10万件。

如今,仅成立6年的晶为体健已拿下多个品牌客户的订单,亦在考虑新建工厂以扩大生产。王淑铮表示,做中高端生意仍然很难,但在消费者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坚持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订单,才是更困难的事。


VCG111370503359.jpg

2022年2月23日,福建晋江,鞋企的自动化生产线(图/视觉中国)


利基市场的突破

做长远生意,做品牌价值—这些准则早已被泉州企业奉为圭臬。

早在1998年,产业高度集中的晋江便提出“品牌立市”的发展战略。2002年,晋江进一步提出打造“品牌之都”,“十五”期间,品牌意识在企业家心中得到空前强化。

正是在这个阶段,晋江鞋服品牌纷纷寻求上市,并通过冠名体育赛事、寻找明星代言及抢占县域消费,走入国民心中。由于频频携体育明星亮相央视体育广告,CCTV-5一度被戏称为“晋江频道”。

但受限于起步时的品牌定位,在步入服饰行业衰退期时,固有的大众印象成为这些品牌向上突围的绊脚石,亦让传统行业难以找到长久的内生动力。

2018年,泉州25家上榜福建百强民企的企业中,11家来自纺织鞋服领域。而在2023年,泉州仅剩17家企业上榜,同比减少约1/3,纺织鞋服领域上榜企业减为7家。

某种程度上,头部企业增长放缓,是与国际品牌在主要产品赛道硬碰硬时必然遇到的阻滞。此外,消费者愈加多样化的需求,让头部企业在行动时须谨慎平衡库存与潮流。而这些松动的关口,给了专供特定品类的小企业一定的生长空间。

2018年,在自家工厂工作了4年的丁仁豪发现,尽管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许多泉州当地的工厂仍处于给品牌做配套的生产端,缺少自主开发能力。此类工厂,除了不掌握议价权外,往往还需要靠人脉网络维系客户。

在“创一代”年纪渐长的时期,难以传承的人脉资源和日益受挤压的利润空间,倒逼工厂重新开辟生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二代”登上舞台。

在深入接触公司业务后,丁仁豪发现,许多国外客户愈发强调产品的功能性,在不同的运动场景下,人们对同一服饰品类会有不同的需求。细分到袜子这一品类,篮球袜需要透气防滑、滑雪袜需要舒适保温、登山袜需要排汗承托……需求倒推生产,他意识到,在这些品牌集中度不高的细分领域,能主动做到极致的工厂,仍有开拓的空间。

2018年年底,左右力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丁仁豪找到了一群热爱篮球的伙伴,决心专注运动袜品类。受环境影响,他很早便确定了做品牌的想法。他表示:“在某个细分领域中做到品类第一,以此占领消费者心智,这样才能拥有最高的效益,才能达到真正的突围。”不卷价格战,是大部分泉州企业家的共识。

从供应链走向台前,思维的转换并不容易。在抛开代工标签自创品牌时,许多自诩有多年一线经验的工厂主才发现,市场的脉搏如此难以把控。

一开始,左右力量的团队亦步入类似的误区。兴致勃勃加入运动袜市场的左右力量,推出的是一款各种细节都想到位的产品。团队参考了国外市场的经验,除了注重运动袜的功能外,还将袜子分出多个尺码,采用以往客定量最多的深色款,甚至还分了左右脚不同型号。“在供应链上看,这是一款很好的袜子。”

为了最大程度接触顾客、减少固定投资,丁仁豪选择只做电商,并在国内和跨境平台上均有投放。但品牌在市场上始终不见起色。

如此折腾近三年,团队一度心灰意冷。直至2021年,丁仁豪参与了当地政府牵头的第一届“领航混沌创新班”。多年的创业经验和学习经验在课堂上被串起来,他意识到,工厂的喜好,并不是用户的喜好。一款好的产品,在设计时便要以用户为中心。

回到运动袜的设计上,丁仁豪发现,用户并不需要一个产品包含所有细节,而只需解决他们的首要需求。如此一来,品牌方也能以更低的成本轻松运营。这对做品牌的企业来说是老生常谈,却往往是工厂自主设计时学到的第一课。

思维转换后,左右力量将产品重点收束,专注于利用材料和设计,解决不同人群在运动时的功能需求。此后,该品牌逐渐在爱好者群体内小有口碑,丁仁豪团队亦因自主设计的能力,在生产端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这份努力暗合近年服饰消费领域的变化,即流量红利缩减,兴趣消费兴盛。正如经济学家周其仁所言,当下企业的重点,在于找到消费者心中的定位。在消费风向不断变化的当下,拥有长期定位能力的企业,方能守住更长远的价值。


一座城市开启“外向型”经济2.0时代

2023年以来,政策对民营经济支持的信号越发明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首次将民营经济定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早发源地之一的泉州,显然也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扶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泉州市政府办公室日前发布《关于印发“2023泉州民营企业100强”奖励办法的通知》,制定了资金奖励、教育支持、医疗保障、出行保障、住房保障、文旅休闲、户籍保障、金融支持、人才保障与优先入驻泉州中央活力区等10条“真金白银”的奖励办法。

泉州喊出做优做强民营龙头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福建民营企业100强”企业,分别可获500万元、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以最新发布的2023中国民企500强和福建民企100强名单为例,百宏和安踏能拿到500万元奖励,恒安、达利等15家企业,则可以拿到200万元奖励。

除了真金白银的支持,当下,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泉州,还正在筹划一场向高新技术领域的转型。

早在2013年,泉州市政府已邀请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通过分析台湾纺织鞋服产业的升级,为泉州的产业升级提供借鉴。

泉州人深知,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不亚于当初沿海城市轻工业发展对内陆重工业的颠覆。

而在制造业结构相对传统的泉州,未来的发展并不是完全革新制造业,而是从源头进行创新。匹克集团的CEO许志华就曾在2022年指出:“没有技术的创新,产品就失去竞争力,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就成为一句空话。”

但不少企业表示,在零工经济发达的当下,缺少高校的泉州,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强。招工难等问题,让技术创新缺少载体,一度导致名企总部外迁、工厂转移的尴尬境地。

为了不让“外向型”经济变为“外迁型”经济,除了传统的引才补位外,泉州更选择了主动“向外”:与外地的人才资源结盟。

2023年10月,泉州市科技局印发《泉州市促进异地研发孵化若干措施》,对参与异地研发的企业给予相应支持和补助,以鼓励企业主动与科创高地形成资源互通。

在本地高端创新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泉州鲤城区科技局向南风窗表示,“本地企业+异地孵化”亦是一种有效的解法。

当前,泉州多家企业已在深圳、上海、成都、西安等地,设立异地研发机构。

以鲤城区龙头企业火炬电子为例。2021年,火炬电子于上海成立研发中心,嫁接江浙沪高校资源,通过更好的平台引进海外人才,在高端电容器用电介质陶瓷材料技术等领域,获得了更好的技术支撑。

这种“研发在别处,产业在泉州”的模式,不受特定空间约束,也减少了人才或合作企业的决策成本。

在这种联动的经济形势下,泉州开放的优势逐渐凸显。

初创企业时将公司定在别处的丁仁豪,也逐渐将重心放回泉州。“做电商,哪里的区别都差不多。”

从政府到企业,不拘泥于特定形式,常从用户端倒推思考,这份善于琢磨的心思,也许才是托起其庞大供应链的最坚实的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