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女科学家,一代耀一代

女科学家,一代耀一代

梦想、行动、冲锋,科学之光一代耀一代,这就是女科学家榜样的力量。 | 2024-06-17 | 南风窗

梦想、行动、冲锋,科学之光一代耀一代,这就是女科学家榜样的力量。

WechatIMG2674.jpg

欧莱雅“科技女生赋能计划”启动仪式(受访者供图)


一堂热闹的科学课结束了。

一如平常到野外考察沙尘暴最常见的装扮,穿着冲锋衣的陈思宇走下讲台,来到一群穿着校服的女学生面前,和她们簇拥在一起,准备拍大合照。

这时,一个小女孩递来一张纸条,那是给陈思宇的“悄悄话”:

我们问了很多问题,同时也回答了许多问题,但最希望的还是您能越来越优秀,有机会站在金字塔尖顶,您是我们的榜样……

在新浪扬帆公益基金和欧莱雅中国联合推出的“科技女生赋能计划”首站活动现场上,出现了这意外又感人的一刻。

陈思宇是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2024年3月28日,作为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之一,她来到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一所中学,为一群初三女孩讲授科普课。

一张“悄悄话”纸条,见证了一群拥有对科学的好奇心、对成为科学家充满向往的孩子,和女科学家的双向奔赴。


女科学家,并不遥远

一开始,女孩们对于“科学家”这个职业感到好奇。当陈思宇在讲台上讲述自己如何以“沙尘旅行的观察者”身份去做科研时,台下的女孩黑亮的眼睛闪烁着亮光。

在提问环节,她们踊跃地举起手,向陈思宇问出了潜藏在她们内心深处的问题:“科学家是不是都很聪明?”“我喜欢科学,但我没有天赋,我能当科学家吗?”“女生适合学理科吗?”

女科学家出现和存在,打消了她们的疑惑,甚至是不自信。正如颜宁说过的,科学不分性别。“科学没有需要不需要谁,而是你应该有这个权利,我想做科研我就做科研,这是我的选择。”

而且不仅要进入科学的殿堂,还要勇于攀登科学的高峰,“dream big & aim high(志存高远)”。

5月28日晚,在法国巴黎,颜宁领取了第26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成为奖项创办以来第八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在致辞中,颜宁致敬了她走向巅峰一路上的楷模们,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匡廷云。

匡廷云院士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下称“植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是我国光合膜结构与功能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被称为“追光的人”。她投身光合作用研究已有60多年,哪怕在晚年经历癌症多次袭击后,今年90岁的她依然与一代又一代青年科学家共同为科学理想而努力奋斗。

3月28日,由扬帆计划和欧莱雅中国联合推出的“科技女生赋能营”,来到植物所开展活动。这是一群来自北京四中、北京八中、清华附中、北京二中、北京汇文中学等共13所学校的优秀女学生,她们看到了“院士墙”上唯一的女性—匡廷云。

在过去90多年里,植物所共诞生了19名中科院院士,而匡廷云是唯一一位女院士。她的故事,将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传导到这群科技女生身上。正如植物所副所长、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获得者之一冯晓娟对科技女生们的寄语:要敢于成为中心,成为焦点,勇敢地站在科学舞台中央。

梦想、行动、冲锋,科学生涯步步展开,科学之光一代耀一代,这就是女科学家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

为什么要在科学家前加个“女”字?

这个问题,一度让颜宁在很长时间百思不得其解。一路走来,她自知是幸运的存在:拥有开明的家人,“象牙塔般”的校园生活,以及顶级学府的导师与教育资源。种种条件化成力量,嵌入这位女性的个性,让她即使面对困扰科研界半个世纪的膜转运蛋白难题,也选择站向了自己。

在科研上大获成功后,这位女科学家开始关注身边的女性,不断自省。她发现,女性在本科生、研究生阶段和男性表现无异,但越往后,博士、博士后阶段,再到独立做科研,女性的比例越来越少。她终于承认,女科学家是一个群体,共同面临着结构性的困境。

“女科学家去哪了?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她在2014年参加央视的节目《开讲吧》,向台下年轻观众提了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

善于提问的颜宁,没忘记自己给出答案。2015年起,她在清华大学发起了女科学家论坛,邀请世界各地的女学者,讨论女性从事科研的困境与办法。为了方便科研妈妈哺乳,她在自己担任院长的深圳医学科学院设置了母婴室。这些努力已经远超一个结构生物学家的范畴,但颜宁说,她之所以会为女性科学家群体发声,是因为过去她曾在数位女性前辈身上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张弥曼、匡廷云、王志珍、施蕴渝、Shirley M. Tilghman等等,我从她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汲取力量,”颜宁在5月末受访时说,“用现在的话叫girls help girls,也就是female(女性)之间的互助。”

颜宁举例,研究蛋白质折叠的生物学家王志珍院士,到了40岁才找寻到人生的方向,决意从事科研。“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我现在还敢开新的方向,因为总会想到,反正她们40岁才开始。”

颜宁的楷模之一张弥曼院士,也是2018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获奖者。她成长在峥嵘岁月,于1950年代上大学,为新中国首批地质专业的大学生。物质条件的艰苦、野外工作的跋涉,没有阻挡一个女性探索进化文明的脚步。1980年,44岁的张弥曼赴瑞典读博士。在异国,她通过研究各类古鱼标本,提出了颠覆教科书级别的理论。

她采用连续磨片法,将一枚在云南曲靖发现的、仅有3厘米的鱼骨化石,切割成了500多片。结果,这枚鱼骨化石的结构与以往所认知的不同。按照传统的古生物学家看法,它应该有一对内鼻孔,那是人类祖先—鱼类“登陆”时学会呼吸的关键构造。但张弥曼观察了蜡模,没发现内鼻孔。她勇敢地将这一发现写下来,动摇了总鳍鱼类是陆地四足动物起源的传统判定。

2018年3月,她获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莱雅集团联合设立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词写道:“她的创新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推动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进入新的阶段。”

这位步入耄耋的女科学家,在颁奖礼上优雅地回忆过去。60年前,她进入古生物学的科研“深海”时,“我的职业生涯并不由我所控,是被(国家)安排好的”。

数次与同辈学者的合照中,她都是在场的唯一女性。为了做科研,她将1个月大的女儿交给了长辈抚养,直到女儿10岁才接回身边。后来,当她在瑞典留学争分夺秒地做研究时,同行都称她为“不睡觉的中国女人”。

凭借极致的纯粹与拼搏,她最终将姓名留在了人类科学史上。

2004年,时任中科院院士、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担任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的评委。他对所接触到的女性科学家有如下印象:她们每谈论起自己的研究,都那样兴奋,眼睛会放光。

“女性的优点是耐心更好、坚持性强,但相比之下,她们的负担更重,格外需要家庭支持。”裴钢说。


光明的未来

当越来越多的女科学家跃出水面,科学“她”力量在历史蜿蜒前进中不断壮大、活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对此,欧莱雅中国创始团队成员、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感触颇深。20年前,她作为欧莱雅中国分公司的代表,为赋能科技女性而在华夏大地奔走呼告。欧莱雅集团作为非常重视科学理解与性别平等的公司,在1998年就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项目,并设立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而欧莱雅中国同样致力于帮助中国女性追求美好生活,“赋能女性是创造美的一个最好的表达”。

在如此愿景之下,2004年,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第一个针对女科学家评选表彰的奖项—“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诞生了。

评选发生的背景是,妇女在高知识领域已经占有相当比例,74名女性荣获两院院士称号,占中国院士总数的6%,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女院士比例。

在2004年的“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专题座谈会上,时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刘恕分享了一组数据:国内女性科学工作者共有800多万人,占全体科学工作者的1/3,但女性从事的多是基层性的工作,科研领域较为狭窄,获得成果的年龄也偏高,得到国家大奖的年龄通常为56—65岁。

当时的报告写到,与男性在科学界的工作环境、地位和成就相比,女性从事科学仍面临诸多困难:家务的压力、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望、无法得到与男性同样的工作机会等等。

2004年发起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正是看到女性科研者的现状,旨在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青年女科学家,激励她们继续从事科学事业;与此同时,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青年女性投身科学。该奖项每年评选在基础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其中,至少有2名来自中国西部地区。

如今,随着意识的觉醒、支持政策的增多和细节的改变,进步正在悄然发生。

这20年里的变化与进步,兰珍珍感受明显。在奖项刚开始成立的早期,优秀女科学家在中国属于“凤毛麟角”。而随着女性力量近年来的激发,“奖项的评审申报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即便获奖者从原先5人提高到了接近20个人,并且还增加了面向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研究人员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和由女性担任研究团队领袖的‘团队奖’,现在还是有种挤破头的感觉”。“我们也很骄傲能通过和‘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这一国际平台的联动,支持更多中国女科学家闪耀国际科研舞台。”

第24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同时也是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人的颜宁,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在2014年,她提到“女科学家去哪儿”的议题时,身边参加学术会议的女性比例很低,经常比重不到20%。但现在,男女学者5比5的学术会议,正变得常见。

鼓励女性参与科学,同时从更早的阶段开始推动。

2024年,欧莱雅中国以“一代耀一代”为主题,和新浪扬帆公益基金共同发起了“科技女生赋能计划”,为中学女生打造与女科学家近距离交流的平台,点亮更多女生的科学梦想。“国家也非常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我们希望)大家不要在一个非常早的年纪,就放弃对于科学的学习。”兰珍珍说。

据中国科协的统计数据,2023年女科技工作者规模总量超过4500万人,较2011年增长了80%,在全国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超过40%。

“《科学》杂志曾经预测,男女性在科研界的完全平等,可能还需要花个百年的时间,但是如果我们跟过去的几十年去相比,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了。”兰珍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