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骑手们的社保,怎么交更合理?

骑手们的社保,怎么交更合理?

肖郎平 资深媒体人 | 2025-03-10 | 南风窗

很多人也不想交社保。

最近,不少外卖平台都开始为骑手购买社保,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讨论。不过,无论在街头采访还是网上议论中,也都能看到民众或者骑手对购买社保是否符合平台零工经济模式的疑虑。

其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顾虑是:社保就算覆盖了全职骑手和固定在一家平台的骑手,整个平台经济中,仍然有许多人会同时做好几家平台的工作,甚至好几种不同的工作;而且,投身这类工作的人,也愿意以更灵活的工作条件换取短期内更高收入。所以无论是全职还是较为固定的前提条件,都无法覆盖许多从业者。很多人也不想交社保。

那么是不是说,平台经济只有变得更固定、更稳定,才能够兼容社会保障体系呢?一些地方是这么认为的,比如之前专栏里提到的新加坡的新平台经济法案,就多少在要求平台方担负起社保的责任。

但在其他国家,也有一些人试图寻找兼顾社会保障和平台经济灵活性的办法。最近笔者读到的一份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报告,就是在尝试设计这样一种系统。

报告提到,平台经济的大多数从业者有着和全职工作不同的经济逻辑。比如,大家看重的是“能够跨平台,随时间调整工作的弹性”,很多人也不希望和单一企业确定长期的一对一服务关系,希望工作可以更灵活,随时调整,容易跨平台。

这些特点都阻碍了社保接入平台经济。不过,它们也延伸出一些可以吸引从业者参与社保的需求。

报告指出,从事平台经济的人,很多都希望能够存钱储蓄,因此如果社会保障能够和从业者的储蓄需求结合,让他们看得到自己的储蓄在增加,很多人就会有参与的愿望;其次,平台经济的从业者往往也会担心未来的退休金或者养老经费,所以这方面如果能够加以设计,也可以吸引大家购买社保;最后,平台经济的从业者会比长期稳定工作者更看重短期收入,因此保险计划的初始缴费价格很重要,长期价格则不见得那么敏感。

顺着这些特点,这份报告提出可以设立“一站式”的、专门为平台经济设计的社会保险系统。各类平台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都需要接入这个系统。而平台经济从业者则可以登入后一站,了解自己的养老储蓄和社会保险账户情况。

拥有这样的系统有多种好处,比如从业者的工时、和平台的关系、在不同平台之间的权重,就可以更清晰地界定和综合,从而避免了因为工作灵活分散就无法接入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

又比如,报告提到,有了统一的平台后,就可以在平台上接入各种社保服务—可以是公立的社会保险、健康保险等等,也可以是商业保险。比如,政府可以在平台上设计缴费项目,让平台企业和个人共同储蓄养老金,又或者计算税收减免,等等。这样无论是作为社会政策还是个人保障,可供选择的空间都会变大。

再有就是,针对人们着重初始缴费价格的心态,平台经济社保可以以诸如“每年多存一部分”的方法来设计—一开始只用交很少,随着时间的增加,缴纳保险的金额也逐渐增加,这样心理上会更容易被接受。类似的办法也还有不少。

报告还建议,平台经济中的社保储蓄账户可以增加紧急提款的灵活性,以便于帮助其中的工作者更好应对类似于工伤或者大病一类的情况。

平心而论,这套设计,多少有些“纵容”平台企业不像其他企业那样承担完全的员工社保义务,而且其背景,也是美国的薄弱和过度商业化的社保体系。不过,如果说我们想要尽量不牺牲平台经济的灵活性又增加其中就业者的社会保障强度的话,这样的思路或也不妨一读?